此项模型由Gonzales和Hancock提出,他们认为线上交流要比线下交流更能提高自我价值感,因为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去展示一些东西。相比线下交流的即时性,人们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不得不匆忙地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对方;但是在社交网络上,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面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自己美好一面的认识,从而提高了自我价值感。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研究自尊的Chris Murk教授,提出了自尊的双因素模型。在Murk的研究体系里,一个人的自尊由两种东西构成,一个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同,一个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高自尊水平者
如果一个人同时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也很有价值,那他就获得了比较高的自尊水平。
举例来说,他从多个方面都认可自己,如果他是个学者:那他既有做大学问的本事,也真正做出了大学问;如果他是个商人:那他既有赚大钱的本事,也真正赚到了大钱。这个类别的人不需要别人来称赞或者表扬什么,甚至都不要别人表达,都可以维系相当好的自尊状态。因为“我就是哪哪都好”的高冷心态已经扎根在心中,不服不行。所以,
这一类型的人鲜少花太多时间来经营私人领地性质的朋友圈和社交媒体。
“第一类防御性自尊”者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有价值,但是缺乏能力,就是“第一类防御性自尊”者,通俗地讲:“绣花枕头”。
对于“第一类防御性自尊”来说,认为自己价值足够,于是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所以总喜欢发一些与能力有关的社交信息:我又看什么书啦,我又参加什么高大上的活动啦,我又去哪玩啦……等等。发布这些消息只是一些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消息下的社交,获得更多的“能力认同”:哇原版书你也看得懂;哇你也受邀去了XXX发布会;哎呀你一定很能赚钱才出去玩的。
为了弥补心理的需求,这一类型的人会更倾向于大量使用社交网络,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沉迷。
“第二类防御性自尊”者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但是缺乏价值,就是“第二类防御性自尊”者,通俗地讲:觉得自己是被埋没的人才。
这些人能力突出,但是总担忧自身没法创造太大价值,与成为在APP上的晒命党相比,更容易成为工作狂。因为能力上已经得到自我认同,缺的只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来证明价值。
偏斜自尊状态者
还有第四类人,认为自己既没有能力,又缺乏价值,他们在不认为自己能干好任何事的同时,也不愿意做任何尝试或者努力
归根结底,沉迷社交媒体,焦虑地刷刷刷的人,本质上还是处于偏斜的自尊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