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理学空间网
www.psychspace.com 点亮心智之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理学空间网

你坚持的原则可能正在害了你

心理学空间网  · 公众号  ·  · 2019-10-28 08: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生活里,说一个人没有原则常常语带贬义,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因为不坚持自己的原则,造成了生活的种种恶果。


比如在感情中,人们容易为对方放弃很多原则,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在对方心里的一席之地,结果是当你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很快就会溃不成军,你所在乎的东西也会一样样的失去。


生活里因为不坚持自己的原则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


现代生活不断创造幻灭,鼓励怀疑主义者,加速世界观的崩塌。坚持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原则当然是重要的,失掉自己的原则,别人自然会对你没有底线。


但是你一直坚持的原则,你认真思考过它对你生活造成的影响吗。


辩论大神黄执中说过一句话:“人值不值钱,看他的原则值不值钱”。这个原则就是经过自我思考后坚持的原则。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但人们对自己坚持的原则很多时候并没有足够多的思考。


比如以下几种人们常坚持的几项生活原则。




1.广泛交友,多个朋友多条路


“多个朋友多条路” 。很多这样想。于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经历在社交上,维系关系上。


聪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他们和多数人保持友好,却只和少数同等级的聪明人深交。


在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天才们的形象往往带有孤僻、讨厌社交这样的特征。


他们要不就是自身有社交缺陷,害怕社交;要么就是社交技巧MAX的高手,懂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影视作品中,前一种情况更多,而现实生活中,后一种更多。


因为社交本身就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过节要走人户串门,平日里要打点和同事的关系,隔三差五要和老同学老朋友聚一下,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地和不那么熟悉,但是又必须要应酬的人一起假装热情。


这些时间,对于聪明人来说,简直就是在浪费。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跳过这些选项,专注地去做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他们这样,可能会被他人侧目,觉得“孤僻、自负、不近人情”,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人,才能做出杰出的成就。近年来最熟悉的这类例子,就是“苹果之父”乔布斯。


并不是说聪明人们都是自私的,不重感情的人,而是说他们更看重自己的追求,在社交的选择上,会比我们更加谨慎,且有价值。


英国心理学期刊曾经发布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研究。


他们发现,与挚友的互动越多,一个人就觉得自己越快乐。而广义上的社交越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反而越低。


换句话说就是,大多数人口头中的“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多去认识些人”,其实是在让我们过的越来越不开心的。


反观聪明人,他们往往只看重重要的人,进行社交活动,而重要的人,就是“亲人”和“挚友”,这两类人,也已经是满足了一个人感性上和理性上的几乎所有诉求了。




2.试图通过话语赢得他人的注意


有些人希望在社交中通过话语凸显自己。让别人发现自己,给他人留下善于交际的印象。但很多时候,过多的话语只是让人觉得唠叨和喋喋不休,给人留下不够稳重的印象。


在社交中,沉默也是一种力量。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会说话即是懂得如何让自己言语得体。说话不仅包括内容维度,还包括关系维度。


内容,就是沟通过程中被讨论的信息。


关系,它传达或者反映了两个人的关系。在交流中,除了要清楚地表达内容,还要准确地依据双方的关系,拿捏说话的分寸。


弗朗西斯·培根说:“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3.永远试图追求完美


你是完美主义者吗?你是觉得事情做到99%就可以了,还是一定要做到100%?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除了极端自卑的人,每个人都想站在对社会有益的一面,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更加丰富多彩,希望自己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希望事情可以接近完美


但很多时候,放弃追求更好却能把眼前事做的更好。因为放弃追求更好,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很多时候,对更好的想象会打乱我们的节奏。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明明已经很好了,却觉得自己哪哪儿都不行。他们容易有挫败感,甚至陷入过度奋斗的循环中,更有甚者,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意而最终导致抑郁。


我们常以为这是外界对我们的要求,而实际上自己才是苛责自己最厉害的人。

除了上述原则,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们坚持的原则,改变这些原则是不容易的, “个体心理学家”“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的认知在童年形成,生活习惯也在那时形成,且以后很难发生改变。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对外界产生印象和感受到的压力,会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孩子都是用已经成型的、潜藏的心理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这种能力,正是他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起点。早期的记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决定他将以何种态度和方式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遵循童年的生活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生活习惯改变并不容易,人格的稳定性已经得到普遍证明:我们都在某种套路中生活,而且这些套路往往都在早年便已形成,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美国学者杰森·里斯等人也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愿意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他们只愿意改变那些和自我身份感关联不大的特质。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什么问题,而且一件事情做久了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在意识层面就消失了,我们很少去反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像我们不再去思考我们坚持的原则对我们的生活具体带来了什么影响。



阿德勒在《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这本书中,列举了生活中出现的不易被觉察的问题的根源和童年生活过往对我们的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


塑造生活的,不仅是际遇,更多是成长的心智。在自我启发中活出强大、无畏的自己,发挥潜能,超越自我。





心理学精品课程推荐, 扫码试听/购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