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京报评论( xjb-pl)
与“客”共创,盛举共襄。3月30日,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第三季,正式在北京启动。
寻找中国创客是新京报打造的大型公益报道评选活动和创投服务平台,旨在寻找最优秀的创业项目,已经在2015年和2016年成功举办了两季。目前,报名创业项目已超过5000多个。
2017年,寻找中国创客仍不止步,将继续“寻找影响未来的伟大公司”。
(从左至右:中国创客导师汪潮涌、俞敏洪、李开复、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中国创客导师毛大庆)
“寻找影响未来的伟大公司”,是对面向未来的技术的拥抱。《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曾长期威胁人类生存的饥饿、瘟疫和战争正在远去,人类面对的全新议题是长生不死、快乐和化身为神,在解决这些议题的过程中,以大数据、生物工程和纳米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诚如他预测的,科技正在改变一切,包括人类自身,改变过程正高速而来,没有人能踩下刹车使其停止或者慢下来。科技创造创新是改变人类命运、促进人类进步的基本途径,如果科技力量与普世价值能完美结合,人类的未来可能更加精彩。
这,正是两年前新京报选择做“寻找中国创客”的初衷——作为身处“科技创新中心”的媒体,新京报有义务搭建具有影响和辐射全国的创业和创投平台。
李克强总理说,“双创是一场改革,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它创新了生产模式,像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平等机会+”等,而新京报就要做这场影响未来改革的助推者。
做创客不易,搞创业维艰。在过去的两年,我们也陪着创业者,经历过一轮所谓的“资本寒冬”。新的一年,我们将和创业者继续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大概从2015年上半年起,也就是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的开启之年起,“资本寒冬论”就时常被人提起。
这种论调的缘由来自多个方面,以至于不少创业者至今都在询问一个问题:该如何平稳度过漫漫寒夜。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在寻找中国创客第三季启动峰会上致辞)
从专业资本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专业数据来看,所谓“寒冬论”没有依据:“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共发生3,683起投资案例,同比微升6.9%,其中披露金额的3,419起投资交易共计涉及金额1,312.57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多19.23亿元人民币”。
相对2015年,虽然去年整年的创业投资增长不多,但依然还是在增长的,所以远谈不上“寒冬”。
最关键的是,尽管2016年的创业项目平均投资金额,是近10年来最低的,但这意味着大部分项目的估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
(中国创客导师俞敏洪在演讲)
中国的创业投资市场,不是寒冷,而是更加趋于理性了。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创业环境,依然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只要项目好,根本不差钱。
进入理性期的创业投资市场,突然没有了前几年的喧嚣,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失落。但唱衰创业,只会是对整个创业创新大环境的误判。
资本趋于理性,对创业创新者而言不是坏事。巴菲特曾经说过,“当海洋浪潮很高、天气很好时,所有人都可以在海里游泳,如鱼得水。但是当浪潮退去,你便可以看到谁是光着身子游泳的。”
(中国创客导师李开复在演讲)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相信,资本越是理性,对于好的创业项目而言就越是有利。资本的理性期,实际是一个挤掉多余泡沫和去芜存菁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资本的转型期,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第三季正式开锣,和过去的两年一样,我们对未来的信念没有变,依然信心满满,依然铆劲为创业者鼓与呼。因为我们深信,不管寒冬还是盛夏,创业者永远都有最适合生长的春天。
(中国创客导师汪潮涌在演讲)
在今天中国这样的创业黄金期,优秀的创业者无须多虑寒冬还是盛夏,他需要做的是努力抓住时代的需求,专注技术的创新,专心于产品和效益,改变世界,影响未来。
(中国创客导师徐小平在演讲)
很多投资人和你一样有情怀、有眼光,好的技术、项目和模式,他们不会看不到。
如今的中国已经迈入新的经济时代。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在升级,整个工业体系也同样在更新换代,而在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日千里。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时代大势,引领未来,考验创业者的眼光和智慧。
(中国创客导师毛大庆在演讲)
“寻找中国创客”第三季在寻找伟大公司之余,会更多地关注科技的突破,关注人工智能,关注内容创造,关注消费升级和生活便捷,原因亦在于此。
对于今天中国的创业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你或许失望,又或者怀疑,但请相信,所有伟大,必经烈焰方能淬炼而出。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编辑:朱玉 王颜玉 校对:郭利琴
近期好文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