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称SU7Ultra车标是金的#】去年 ... ·  19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何小鹏开工信谈及DeepSeek#:AI ... ·  昨天  
新浪科技  ·  【Canalys:#2024年全球手机出货量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国际金价有望冲上3000美元#【飙涨!春节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养猪人的凛冬将至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1-22 07:3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描述了影响养猪行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天气、产能、市场需求等,并分析了未来猪周期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亏损承受能力提高和规模场的融资能力增强,猪周期趋向微利模式。同时,猪企需要警惕红利陷阱,注重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文章还提到了影响猪价的多种因素,包括天气变化、产能调整、市场需求等,并对未来猪价的预期进行了分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猪价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天气成为猪价的“风向标”,寒冷天气影响仔猪腹泻,减少存栏量,进而影响未来生猪供应。

关键观点2: 市场参与者亏损承受能力提高和规模场融资能力增强使得猪周期趋向微利模式。

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变化,猪企融资能力更强,亏损承受能力更高,使得生猪产能难以大幅出清。

关键观点3: 市场对未来猪价的预期悲观。

由于供给端增长和实际需求相对稳定,市场对未来猪价的预期比较悲观。同时,行业产能短时间内也难以扩张。

关键观点4: 猪企需要警惕红利陷阱。

随着猪周期进入微利模式,猪企的成长性更多依赖于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猪企必须警惕盲目扩张,过度膨胀的规模可能带来成本失控。


正文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美剧《权力的游戏》

天气成了猪价的“风向标”。

从猪价的表现来看,2024年对于养猪行业来说,日子并不算太难过,这还要归功于2023年的寒冬。

自2024年5月起,生猪价格一路攀升,从约15元/公斤涨至8月中旬超过21元/公斤。尽管随后出现了一定的回调,但在10月之前,猪价依然保持在17元/公斤以上的高位。

这波涨价潮无疑让养猪企业尝到了甜头。2024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104.8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668.9%;温氏股份则实现归母净利润64.08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41.47%。

2024年猪价之所以展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产能下降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农业部数据显示,2023年8月和2024年1月期间我国能繁母猪累计环比下滑了约9%,理论上,这会导致2024年5月至10月期间的生猪供应相对紧张。

寒冷天气是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2023年可谓是一个寒冬,低温引发了仔猪腹泻,导致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间,仔猪的存栏量环比累计下降近10%,这直接影响了6个月后的生猪供应。

以上变化让养殖户对猪价有了乐观预期,开始惜售。随着猪价上涨,压栏和二次育肥行为更加积极,推迟了产能的释放,最终引发了猪价的超预期上涨

可以说,2023年的寒冬让2024年养猪人的日子不至于太难过。

但2024年是暖冬,这一气候变化无疑为养猪行业释放了一个不太乐观的“信号”。

暖冬是猪价的“压制器”

温暖的天气将减少仔猪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生产效率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影响有限,这种反差或许让养猪人在2025年不会那么轻松

在基本分析框架中,影响猪价的是供需两端,但由于我国猪肉需求较为稳定(我国猪肉消费量自2014年开始萎缩),因此对猪价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供给端。

从生长周期上看,一头能繁母猪(指已经生产过仔猪且能够继续繁殖的母猪)到生猪出栏,通常需要约10个月时间。其中,母猪的妊娠期为4个月,剩下的时间则是仔猪的成长过程。即仔猪存栏量是提前6个月判断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而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决定了10个月后的供应情况。

换句话说,2025年1月到12月的生猪供应量,不仅会受到2024年8月到2025年7月期间仔猪存栏量的影响,还与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息息相关。

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在2024年4月停止去化,此后连续7个月环比回升,对应2025年2月生猪供应也呈递增态势;且暖冬并未对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2024年10月和11月期间,仔猪存栏量仅环比下降0.6%,远低于2023年同期5.4%的下降幅度。所以我们预判2025年生猪供给是非常宽松的,猪价会保持低迷

那么,2025年猪价是否会像2024年一样迎来一波阶段性上涨行情呢?

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对未来猪价同样保持谨慎态度,这样就很难看到像过去那样积极压栏和二次育肥(以下简称“二育”)现象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二育的重要性,它们究竟如何影响供给端?

具体来说,压栏是指生猪虽然已达到正常出栏体重(110-120kg),但养殖户却选择继续饲养,期待更高的卖价;而二育则是指养殖户在猪价上涨时,购买一些尚未达到正常体重的生猪,进一步饲养直到其体重增加后再出栏。

这两种行为本质上都是养殖户为了追求更高的卖价,选择延迟出栏,导致短期内猪肉供应减少,而在未来几个月,供给会集中释放,从而形成更大的供给压力,对猪价产生短期冲击。

根据涌益咨询数据,2024年10至12月的计划出栏环比增量分别为4.3%、1.7%和5.4%,而实际完成度分别超出了计划增量的4.2%、1.6%和6.5%,这一增幅明显高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

根据卓创数据,11月和12月初的出栏均重分别为125.32公斤和125.99公斤,同比分别增加了1.59公斤和1.26公斤。这也解释了为何猪价在2024年腌腊旺季并未如预期那样“火爆”,反而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总之,供给端的增长,叠加实际疫病减少让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以及二育行为的减弱,我们对2025年猪价的预期比较悲观

与此同时,市场对未来猪价也极致悲观

从生猪期货来看,2503和2505合约的价格都在13元/kg左右,2509和2511合约也仅仅在14元/kg徘徊。这意味着,市场对2025年猪价的预期几乎停留在“现金成本线附近”,产能无法有效出清,又缺乏盈利空间,整个市场的预期已经跌到了谷底,似乎没有比这更糟的情况了。

猪周期趋向微利模式

2025年并非个别现象,长远来看,猪周期将逐渐从高弹性阶段过渡到低利润率时期。

原因并不复杂——产能难以大规模出清,又没有生猪养殖企业大举扩张,生猪产能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削弱了猪周期的周期性波动。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持续缩小,逐步进入了一个低利润率时期

先说为何生猪产能难以大幅出清,这背后主要有两层逻辑:

(1)市场参与者的亏损承受能力明显提高,这也是我们过去常提到的产业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在之前,我国生猪养殖参与者7成以上是散养户,这些散养户的规模较小(出栏量通常不超过500头),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而随着环保政策以及非洲猪瘟的清退,大量小规模散户退出市场,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目前的70%左右。相比散户,规模场融资能力相对更强,亏损承受能力也更高,因此即使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够维持甚至扩大产能。

猪周期在资本介入后逐渐失去规律性,逐步弱化,这也是本轮猪周期被拉长的主要原因。

(2)现在处于生猪养殖盈利周期,是主动去化的阻力。本轮猪周期起始于2018年6月,至今已经持续了6年多时间,在这期间,猪企们经历了4轮“亏损底”,如今终于迎来了本轮周期的第二个盈利周期,自繁自养模式自2024年6月开始有利润。

猪企盈利的背后,不仅有猪价上涨的推动,还有养殖成本的下降。上游饲料(玉米和豆粕是主要原料)价格持续回落,叠加猪企的降本增效,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已从2023年底的15.7元/kg降至当前的15.5元/kg。这一变化提高了猪企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得行业产能的“自我调节”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 行业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主动去化的局面?

理论上,只有当猪价跌至行业的现金流成本以下,即低于13.5元/kg时(行业的非现金成本约为2元/kg),猪企才会面临现金亏损,届时才有可能出现主动去化的情况。截至2025年1月12日,我国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3元/kg,距离这一现金成本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因此,单靠主动去化很难推动猪周期反转,真正的转机可能来自被动去化。具体来说,有两个主要因素可能触发这种被动去化:一是猪病爆发,包括蓝耳病、口蹄疫和非洲猪瘟等;二是政策的强力干预。

再说为何生猪产能短时间内也难以大幅扩张?

首先,在上述背景下,养殖户也放低了猪周期反转的预期,其补栏的意愿自然随之减弱

其次,在这一轮猪周期中,猪企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扩产的能力已大幅减弱

经历多个亏损周期后,猪企在上行周期积累的利润几乎被耗尽,普遍面临财务困境。资产负债率超过60%已成常态,最严重时,6家猪企的负债率超过70%,其中2家突破80%。

所以在本轮盈利周期中,养殖户并未像以往那样疯狂扩张,而是更为谨慎,选择将盈利用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我们预测,在资产负债表明显修复之前,猪企难以进行大规模扩产。

总而言之,猪周期的弱化导致行业缺乏剧烈波动和短期高收益,投资者不能再单纯以周期股的视角评估该行业,因为猪肉股的业绩和估值上限已被产业趋势所限制

同样,养殖户也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行业。

警惕红利陷阱

随着猪周期进入微利模式,猪企的成长性将更多依赖于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而不是单纯依靠猪价波动来获得高额利润。

在没有品牌溢价、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猪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养殖成本上。谁能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在微薄利润下保持竞争优势

正如我们在过往文章《资本毁掉了猪周期》中提到的,猪企只有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减少非标准化环节损失并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除此之外,猪企必须警惕盲目扩张,过度膨胀的规模可能带来成本失控。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猪企往往需要大量招聘新员工,导致高比例的新员工可能出现执行问题,影响生产和防疫操作。此外,新员工融入企业文化的难度可能影响整体生产效率。这正是我们反复强调生猪养殖行业具有“规模不经济”特点的原因,尤其当产能达到500万头时,问题更加突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