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记忆起,香港就是那个样子,港岛的复古叮叮车、冷漠的出租车司机、深水埗的破败衰老、中环的高楼林立、天星小轮的风雨交加。
来源:新京报(ID:bjnews_xjb)
▲2017年5月,九龙。熙熙攘攘的旺角街市。信号/Cocu(刘辰)
小编最近在围观各式各样关于香港的影像专题期间,发现了一个目前在国内算是比较冷门的摄影组织——信号(SIGNAL)。这个2016年底才成立的纪实摄影师联盟,成员们当初是因为一顿酒走到一起的。
“我们是一个由10位中国摄影师创建的摄影小组。力求以影像形式发出信号,结交世界各地的同好。用影像语言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
关于这次的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专题,他们交出了一张诚意满满的答卷。
▲2005年10月,一个老外从转角处匆匆走过,飘逸的长发在这一瞬间洒脱地随风飞起。信号/Oneice(孙一冰)
“我对香港的认识,是从食物开始的。
去过香港很多次,几乎都是觅食为主,留在相片里的香港无非是茶楼里的虾饺、大排档的豉油鸡、复古茶餐厅、米其林烧鹅粉。
工作使然,摄影对我来说,更多的意义是记录素材,或许根本谈不上摄影,顶多叫拍照。
信号成员阔夫塔是我先生,曾经我对照片的理解是把食物拍清楚、把自己拍好看,嫁给摄影师之后,渐渐被提升到会看构图、光线、白平衡,还有最虚无缥缈的“感觉”。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有灵魂的记录者,但是至少,想当一名有觉悟的观看者。
第一次和阔夫塔一起去香港,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未曾见过的那个香港。一个城市的模样,并不纯粹只是它本身,而取决于看的人。
本文涵盖了信号成员从2005年到2017年间拍摄的香港。注意到拍摄时间之前,我并没有在照片中感受到时代变化的气息。
从有记忆起,香港就是那个样子,港岛的复古叮叮车、冷漠的出租车司机、深水埗的破败衰老、中环的高楼林立、天星小轮的风雨交加。
陈冠中的小说《什么都没有发生》,最精准地戳到了香港的痛点: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样难讲,不仅因为它千人千面、也不是主流与边缘共存,而在于大多数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人们没有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悲壮故事去讲述,这让人心慌。
你可以自己成就自己,你拥有无限可能的黄金时代,你有去信还是不信的权利,你更有决定动不动情的自由。
这正是香港的命运。”
—— 叶酱(特约)
信号 | 香港篇
▲2017年6月,尖沙咀。一名行人走过香港文化中心。信号/阔夫塔
▲2008年3月,香港是个文化交融的城市,在街上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比如宗教与卡通。信号/Oneice(孙一冰)
▲2016年4月,海港城。游客路过香奈儿门店。信号/李亚楠
▲2017年5月,中环。过街天桥广告牌缝隙里的港岛中环街道。信号/Cocu(刘辰)
▲2016年4月,中环。一名上班族走过一处门面的涂鸦。信号/阔夫塔
▲2017年5月,九龙。在旺角闲逛,总会遇见各色霓虹灯招牌,它们在无数香港电影里出现过,我对霓虹灯的冷光和暖光的交织更是着迷。这座不夜城本身建立在一片片发光的广告牌,和有着浓厚市井气息的老楼之上。信号/Cocu(刘辰)
▲2016年4月,中环。一辆出租车从写字楼前开出,车门上贴着李云迪闭着眼的广告照片。信号/李亚楠
▲2014年11月,尖沙咀。音乐节上,所有人都在狂欢,一位中年大叔看着舞台、傻傻地发呆,色光映出迷幻的城市。信号/Oneice(孙一冰)
▲2017年5月,雨中的香港,一辆红色的士在路人雨伞的缝隙间一闪而过。信号/Cocu(刘辰)
▲2016年4月,中环。人们在“玉叶甜品”喝糖水。信号/阔夫塔
▲2016年4月,油麻地。街边一个小商店门口弯曲的不锈钢门框反射出路上的行人。这是属于香港夜晚,热闹却带有一丝孤单的角落。信号/李亚楠
▲2017年5月,铜锣湾。雨后,一辆的士等待交通灯。信号/Cocu(刘辰)
▲2016年4月,尖沙咀。一对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周围有很多匆匆走过的行人。信号/李亚楠
▲2017年5月,看似无序杂乱的香港街景,换一个角度去看,被雨水冲刷过的明黄色斑马线,让这座城市变得 “有序”。信号/Cocu(刘辰)
“我们有时聚拢,大多数时候星散在遥远的地方。我们在闹市和荒原里拍下所见,发出信号,等待着升空,等待被拾起,被发现,等待着回应两颊冰凉的旅人说出的问路般的只言片语,等待着如远街的火把那样温暖你的眼睛。”
——信号
文章最后,安利一波香港美食:鲜虾云吞面、叉烧肉、鸡蛋仔、丝袜奶茶……仅仅说起来,都让人食欲大增。但是你知道吗,香港人享受这些美食,少不了内地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