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第21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 第1乐章↓
这张唱片,收录了贝多芬成熟时期最重要的三部钢琴奏鸣曲,第21号“华伦斯坦”,第23号“热情”以及第26号“告别”。
它录制于1972~1974年间,记录的是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巅峰时期的演奏,《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是DG(德意志留声机)发行的传世录音,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张唱片的封面讲起。
埃米尔·吉列尔斯 三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唱片封面
这是一幅油画,画的是料峭寒风中的雪原,锋利如刃的冰盖直指苍穹。画中没有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冰冷,绝望。
这幅画,究竟想要表现什么呢?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会发现画面的冰层之中,还
夹着几根树枝一样的物件
。
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我们找来这幅画的原作,这些疑问也就有答案了。
这幅画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的作品“冰之海”。
弗里德里希 《冰之海》 原画
在原画右侧,能看到一艘倾覆于冰海中航船,这艘船只剩船尾还露在冰层之外,浮冰像是透明的坟墓,将其裹挟在内。唱片封面上那些树枝一样的物件,正是这艘船的桅杆。
“冰之海” 中的海难细节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场船难。
据记载,启发弗里德里希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自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威廉·爱德华·帕里
(Sir William Edward Parry 1790-1855)
1819年的北极探险之旅。
这场冒险的目标,是探索连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西北航道。
西北航道,就像《海贼王》中的“伟大航路”一般,是一条存在于传说之中,充满艰险,却又吸引了无数探险家为之前赴后继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女王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登上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他当然不可能完成他的外交使命——尽管他至死也认为自己登上的就是亚洲的土地。
1499年,意大利旅行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
(Americ Vespvck, 1454-1512)
随船队前往南美洲探险,他发现了亚马逊河入海口,也发现这片土地并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全新的大陆。在他的往来信件中,他开始使用新大陆这个词汇,
而
我们今天称这个大洲为亚美利加(阿美利哥名字的拉丁语拼法)——美洲
。
马丁·瓦尔德塞弥勒于1507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将亚洲与美洲分开,并用阿美利哥的名字标记美洲大陆
美洲的发现为欧洲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但是哥伦布的使命却并没有完成。他发现的不是亚洲,而是另一片阻隔欧洲与亚洲联系的大陆。向西到达亚洲还是一个未尽的梦想。
直到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两年多的旅行,终于经南美洲最南端的水道(麦哲伦海峡)绕过美洲驶入太平洋,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欧洲人向西到达亚洲的梦想实现了,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麦哲伦的航程实在太长了
。
麦哲伦的环球航线
探险家出发时率领的5艘远洋航船,200多船员中,
只有其中1艘和18名船员得以生还,甚至麦哲伦自己也在旅程中殒命
。
一些证据表明,可能还有另一条人类尚未发现的更短的航路连通两大洋。例如,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中,有一些非常相似的海洋物种,这些证据和线索及其缥缈,可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足以激发人们探索的热情。
这条水道一定隐藏在地图中尚未探索的空白区域,也就是美洲最北端。
Jean-Dominique Cassini绘制于1713年的地图,其中标记了两条西北航道可能的路径
于是人们一次又一次扬帆起航,探险船队像是一把把匕首刺进北极的冰海之中。无数次尝试,无数人殒命,可是在北极的浮冰之下,这条航道一直在与人类捉迷藏,
这一藏,就是300多年。
1819年7月,英国海军军官威廉·爱德华·帕里,率领两艘探险船“赫克拉号
(HMS Hecla)
”与“格力珀
(HMS Griper)
”号从格林兰岛向西北航行,开始了他的西北航道探索之旅。经过5个月的航行,他穿越了西经110°线——这是一条人类在西北航道的探索中从未穿越过的经线,帕里也因此获得了5000英镑的奖金。
可是灾难却随之而至,12月的北极已入深冬,气温降至零下50度,大海封冻,两艘船被牢牢冻结在冰面之上,动弹不得。
赫克拉号与格力珀号船员在北极冰面上破冰前进 杂志图片
北极的夜幕,一旦拉开,就将绵延半年。太阳永远在地平线下沉睡,月亮飘忽不定的浮在天际线的边缘,露面半个月,隐身半个月。
谁也摸不准,极夜过后,这片冰海是否可以解冻。帕里的船队能够闯到人类所能航行的最远的水面,也许只是因为老天的一时兴起。
这片水域很可能会这样一直封冻下去,几年,几十年,或是几个世纪。
严寒,永夜,未知的命运,现在你是否能感觉到,
弗里德里希这幅画上的景象,有多么的绝望。
在大自然面前,弗里德里希是谦卑的。
他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大家庭,在大革命烽烟四起的年代,他和家人仍然可以丰衣足食。
可是再优厚收入也无法阻止他最爱的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7岁时,他失去了挚爱的母亲,而后两个姐姐也相继去世,再之后是他的大哥。
那是1787年,弗里德里希13岁时,一家人一起外出滑冰。
本是其乐融融的一天,可是噩运从天而降。突然崩塌的冰面将小弗里德里希一口吞下,眼看冰水就要没顶,挣扎中,他的手猛地被另一只手掌拉住,拽向岸边。
那是他的大哥约翰·克里斯托弗,大哥拼劲全力在刺骨的冰水中将弟弟推上冰面,可是自己却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小克里斯托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哥被冰水吞噬,这个场景成了他一生也无法摆脱的噩梦。也有人说,这幅“冰之海”展现的,正是这个场景在克里斯托弗潜意识里的投射。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了。永恒的时光之河滚滚向前,人的命运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砂砾,随波逐流,终将沉入水底,消失不见。
在他的绘画中,这种孤独悲观的情绪一再出现。
弗里德里希 《海边的修道士》
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思想展现于画布之上,通过光影色彩展现言语所不能传递的情感,他说“只有闭上你的肉眼时,你才能用心灵之眼欣赏你的画作
(Close your bodily eye, so that you may see your picture first with the spiritual eye)
”
在他生前,理解他创作的人并不多。人们并不喜欢他画作中这种压抑的气氛,
这幅“冰之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售出。
而贝多芬,一生几乎只能用心灵聆听音乐。
唱片中最早的作品,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发表于1804年。
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失聪多年——这是一个音乐家可能遭受的最致命的灾难。他无法听到音乐,因此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寻找天籁,
他通过音符传达的并非靡靡乐音,而是深藏于人性最深层的天性与情感。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心目中的英雄,专制制度的终结者,共和理想的领路人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将皇冠放在了自己的头上。
雅克·路易·大卫 《拿破仑加冕礼》
革命的统帅背叛了革命,无数革命者浴血奋战,到头来只是给皇帝换了一个姓氏。贝多芬怒不可喝,愤然划去了原本题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
肉体受摧残,理想遭蹂躏。
这是贝多芬最黑暗的时刻吗?
并不是。
贝多芬的一生多灾多难,这只是他要迈过的其中一个坎儿而已。
但他从不曾绝望,对于贝多芬这样的人,凡无法毁灭他的,必将使其更加强大。
他划去第三交响曲“拿破仑·波拿巴”这个标题,重新将其题为“英雄”。
他将这首交响曲呈献给全人类的英雄,那些背负着全人类的使命与梦想奋勇向前的人们。
也正是从这时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唱片中的三首奏鸣曲,就是这个创作时期的典型作品。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从朦胧模糊的景象切入,描绘晨光熹微后万物复苏的盛景,因此
也被人们称为“黎明”钢琴奏鸣曲
。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诗作《暴风雨》,它展现的是伟大人物的宿命,随不可避免终将迎来死亡,但还是一如既往勇敢的与一切困难与厄运搏斗。铁血宰相
俾斯麦听到这首曲子时如是说:“如果我经常听到它,我将永远英勇顽强”。
贝多芬 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第1乐章↓
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标题虽有些忧郁,然而这部作品三个乐章都有各自的标题。
第1乐章是“告别” ,
第2乐章是“缺席” ,
第3乐章,标题为“重逢”
。
贝多芬 第26钢琴奏鸣曲 第3乐章“重逢”↓
被困于北极冰天雪地中的帕里,也是贝多芬的英雄。
在冰天雪地之中,他并没有绝望,在这片荒芜严寒的冰原上,他组织船员们每天按时出操。舰船虽然无法航行,船员们还是将甲板打扫的一尘不染,迎接再次启航的一天。帕里组建了冰球队,带领船员们排演话剧,他们组织歌唱比赛,甚至还办了一份报纸,记录下极地生活中的每一件趣事。
10个月,被困整整10个月后,冰面解冻,船员们得以返航。
在这之后,帕里又率队两次回到北极冰海,最后一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纬82 °45′,在这之后半个世纪也无人能超越。
帕里并没有完成西北航道的穿越,这条大自然为人类设置的最后的伟大航路,直到1906年,帕里逝世半个世纪后才被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打通。
通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 中央航线为帕里经过的水域
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英雄。当年困住他的海湾,如今被命名为“赫克拉与格力珀湾
(Hecla and Griper Bay)
”——这是他所率领的两艘船的船名;他所穿越的水道,被人成为“帕里海峡
(Parry Channel)
”,甚至
月球上,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Google月球 帕里环形山 西北方为阿波罗12号与14号的登陆点
弗里德里希《冰之海》中的场景,并未发生在现实中。
他的这幅画,生前虽然没有售出,却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据说丹麦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
(Jørn Utzon, 1918-2008)
在设计悉尼歌剧院时,就曾受到这幅作品的启发。
悉尼歌剧院
如今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这个名字,几乎可以与“浪漫主义绘画”这个概念等同。
永恒的时光之河依然滚滚向前,他的名字,却终将被全人类所铭记。
毫无疑问,《冰之海》中所描绘的,就是一座墓碑,
但是这座无字的墓碑却写满了荣耀。
让我用史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
一个人虽然在与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中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祝大家赏乐愉快!
点击进入「解叔的音乐小屋」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