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了的是阶级,留下来的是人生。
(一)
听闻最近不少人想要换发色,点名要“黄多多紫”。
缘故就是13岁的黄多多凭发色上了一次热搜,群众发现不仅人美,发色漂亮, 而且父母开明允准。换我们那个时候,把炸毛的头发熨平都是你思想上出现了风吹草动。更别提染色。教导主任的小眼睛,500米外就能薅住你。
别想“搞特殊”。这是普通学生接受的教育。
这在多多身上,当然是不存在的。
染发不是特殊,只是一种美的选项。相信黄爸黄妈是这样教育多多的。她身上对于美的启蒙,比普通人早得多。她可以选择的区间,也自由得多。
指甲油和口红从小就开始涂了哦。手里是西太后的包。妹妹也是一样。
耳洞也是近两年扎上的。
她的私服都文艺精彩。
在学校有文艺汇演的时候,黄妈负责给女儿做造型。翻领的小红裙子配上红色的假发,说不上那么公主,可是在同龄人心里她一定是最让人羡慕的公主。因为她演主角,她漂亮,妈妈还帮她化妆,然后她一丝不苟地站在舞台上。
多多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她无论做什么打扮,都是她自己的气质。她染发不是别人觉得的那种渴望成熟和变坏,扎耳洞也不是为了引人瞩目,她仍然清纯、文艺、阳光,那这些只是为了尝试一下这类“美”而已。
单单这一点,已然不止于父母的开明和教导,更因为她身处的教育环境允许一个13岁的小女孩去追求[自我],这种在应试教育里从来提及不到的东西。可同时,又几乎是围困我们一生的词汇。
多多的发色上热搜之前,网上有一阵议论的是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他们以何样的专心致志的精神面貌考入中国顶尖的学府,他们以怎样分秒必争的意志力去度过自己的青春。我是河北人,再清楚不过衡中的威力,因为我所在的中学也曾复制这一套,跑操的时候要把书举过头顶大声朗读,课前要为远方的父母朗诵一段激昂的短诗 ,吃饭要冲,跑操要齐,为了高考要像斗士。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励志教育”。
对美的追求,甚至带着罪恶感。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觉得你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当然你也是这么自我鞭策的。
应试教育最残酷的部分之一,就是如此。它是一把剑,指向分明,但因为太过分明,所以稍有点差池,都像要走歪路。青春度过的方式是统一校服里藏着的不一样的心,课堂上背着老师传纸条里,全然无关学业的话题。还有,所有能引起少年少女对未来畅想的,一股股来自新奇世界的风。
现在的孩子应该不一样了些,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网传多多读的学校一年的学费20万左右,是小初高一体的十二年制,她也不需要经历高考,会直接出国读书。因为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她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要染什么样的头发。而这样的成长方式到底好不好,零差评少女黄多多就是答案之一。
当然她也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但道理是这样:跨越不了的是阶级,留下来的是人生。
学会欣赏,已经是很多人能给的最大的不嫉妒。
(二)
13岁染发的又岂止亭亭玉立的黄多多?你看汪峰的大女儿小苹果汪曼熙。15岁的她也早有了一种娇憨凛冽的美感。
扎着双丸子头,全妆,一个时髦的小女郎。
已经知道自己的美,并且朦朦胧胧地知道如何去展示它。
打扮就是自我折射的分支,复杂家庭环境里成长带来的早熟感,也在她的身上得见。
汪曼熙和李嫣还是能一起刷街的闺蜜团, 小女孩们2小时轻松消费10万块。跟她们一起出行的还有一个14岁的网红女孩,在社交平台里晒过爸爸的私人飞机。
所以人和人的人生是无法对比的哦。更没有那种“她这样我也要这样的”攀比规则,因为从一开始每个人手里被分配的筹码是不相同的。用别人的规则要求自己就非常可笑了。
黄多多染紫色头发,蓝色头发,黄色头发,都可以,但不代表普通孩子就必须[被获得]、[被争取]同样的权利。如果可以,比起美,他们更需要接触世界的机遇。
还是那句话,跨越不了的是阶级,留下来的是人生。
看清拿到自己手里的牌,再用不后悔的方式来出牌。也许那些未启蒙的遗憾,长大了自己可以圆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