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都希望自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用力过度”或者“隔靴搔痒”,没有行之有效的惩罚方式。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惩罚孩子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十个简单而且效果惊人的惩罚方式。家长可以借鉴一下哦~
案例:
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
当孩子出现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等与其它小伙伴有争执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先放下手上的工作,到孩子身边,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着他;询问孩子发生争执的原因,耐心的听完孩子内心想法;要让孩子知道打架或者抢夺他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要引导孩子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案例:
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
当孩子有出现打架、乱丢东西、乱发脾气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家法”对孩子进行惩罚。“家法”可以用报纸制作成一根纸棒,在表面可以包上一层装饰纸,但要尽量选用柔软的材质。可以在 孩子心情好的时候与孩子一同制作“家法”,但要跟孩子说明制作“家法”的目的和原因。同孩子一起为“家法”取名,如“警惕棒”等,并放在家中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
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案例:
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
在孩子发生吵闹不休、吵架行为时也可以采用对孩子罚坐。可以在家中设立一处惩罚区,在惩罚区上摆上软垫或者一张椅子,可以跟“家法”一样去一个名字,准备一个计时器,对每次惩罚时计时。
建议:
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案例:
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
当孩子在家中有乱画,乱丢东西、玩具等情况时,可以惩罚孩子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家长可以在家中准备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工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时学习到什么。
案例:
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
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
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案例:
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
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
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案例:
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
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
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案例:
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
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案例:
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
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