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人聊到我最喜欢的日剧,李狗嗨。
(Legal High,没看过的去B站补补课)
我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个青年被指控杀人,
菜鸟女律师相信他是无辜的,要帮他脱罪。
搞不定的时候,遇到了男主角。
男主角是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的名律师。
两人合力,费了很大心血,
终于成功推翻了检方起诉的证据。
于是青年得以脱罪,开释了。
但这一集最厉害的情节,从这里才开始。
脱罪之后,「无辜」的青年向律师致谢,转头看向认定自己有罪的警察,瞬间露出了阴狠的表情,
他说:「我会杀了你哦。」
声音不大,但两位律师都听见了。
女律师浑身一震,不知所措,
然而青年笑一笑跑掉了,奔向自由的生活。
——为什么说这部剧好看呢?
因为这个青年从此音讯杳然,剧中再也没有提起。
你在想:不会吧,难道他其实就是凶手?
有可能是,但也有可能不是,反正没有交代。
开放式结局,倒不是李狗嗨的独创。
就像《雪山飞狐》里,胡斐那不知道落没落下的一刀,就吊了不知道多少读者的胃口。
但那些故事里的不确定性,都是作者有意在卖关子,
人为地把结局给捂住,不让你看到而已。
而李狗嗨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
创作者并不是「人为地」让你看不到真相,
而是这种真相,在生活中我们本来就看不到,
不是么?
如果有一个镜头,闪回到案发当时,
告诉人们,这个人事实上是凶手,或者不是,
那都是编剧在「人为地」告诉观众真相是什么。
问题是——生活中怎么会有这样的闪回?
怎么会有负责为你揭示真相的编剧?
所以李狗嗨在这一点上,是无限接近现实的。
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每一天,每一时,不就生活在这样的现实里么?
与人偶然相遇,以为了解,而后同行。
但你并不知道这个人的底细,他是善人还是凶徒。
你看他言辞恳切,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那只是「你认为」而已。
或者你看到他目露凶光,忽然怀疑他心中有鬼,
那也只是「你怀疑」而已。
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中,一直很强调区分想法(idea)和真相(fact)这两个东西。
其实,一个人直面真相是很难的。
对这两个律师来讲,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是,他们在为一个「可能是凶手的人」辩护。
但接受这个真相,对女主角来说压力太大了,
她之前愿意付出那么多心血做这件事,在她看来,
都是在为了一个「无辜的人」辩护。
那并不是真相,那只是女主角的一个想法,
她把心里的想法当成了真相。
男主角是在直接面对真相的,他想得很明白:
我为这个人辩护,只因为他是客户,
而不是因为「他是无辜的」。
他事实上是否无辜,我不知道,也与我无关。
清楚固然是清楚,然而带着这样清楚的认知,去为了一个「可能是凶手的人」做无罪辩护,
这个人——生活在怎样的压力之下呢?
别人会怎么看他的这份工作?
无耻,失德,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唯利是图?
相比之下,相信自己站在正义一边的女主才是美好的。
这一集的最后,女主还在苦苦追问:
你觉得,他到底是不是凶手啊?
男主罕见严肃地给了一句回答:
可是,要我说,还是像女主一样,
把心里的想法当成真相,会活得比较容易一点吧?
更多关于「不确定性」的文章请看:
薛定谔的挂科丨心理学怪谈
你怎么判断我不是在忽悠你丨心理学怪谈
我命由天不由我丨心理学怪谈
我认为你只是在客气丨心理学怪谈
这不是坏,是蠢丨心理学怪谈
按这里,苹果和安卓用户都能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