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继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在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又一指导性文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破解社会道德乱象,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报》2012年06月07日。
原文 :
《破解社会道德乱象的谜局》
作者 |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章忠民
图片 |
网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三十多年来,以思想解放、经济改革为牵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得以大力发展。但是,同时却生发出信仰失落、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尤其是近期屡屡出现的种种文化道德乱象、经济社会乱象更是令人担忧。那么,如何破解这一谜局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与危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道德环境呢?
警惕虚无主义及其危害,反拨虚无主义以消除其不良影响,或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破解当前社会文化道德乱象的谜局,而且可以有助国人走出思想观念的迷雾,建立共有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巨变,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我们的民众经历了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的双重变革和冲击,市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现代化进程、全球化等汇聚在一起,最终促成了巨大的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及其个人从思想文化、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到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再到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无一不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冲击震荡的强度、广度和深度已远远超出人们习惯的心理承受限度。简言之,昨天信奉的天条,今天失效了,明天可能还会有害;昨天违禁的做法,今天可行了,明天还会成为法宝。因此,是与非的尺度不再确定;真与假的界限被模糊;美与丑的标准遭混淆;传统的是非、真假、美丑的标准不再确定无疑、真切有效,取而代之是可见的、实在的功利效用,对于真善美等的敬畏让位于对于功名的膜拜。
当人们感到“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时候,那么,只剩下一个东西可以相信,即“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这一信条了,此情此景,虚无主义呼之欲出。
因为,虚无主义有一种魅力(尽管很邪恶),它能让人在真善美缺位的时候,给人以理由和根据,一种不是理由的理由,让人振振有词(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有这种魔力)。于是乎,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了戏说历史、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有了挑战公序良俗、扬恶掩善的道德虚无主义;就有了庸俗媚俗低俗、以丑为美的文化虚无主义。
尽管,这只是极端、少数现象,但却着实让人堪忧、令人警惕。
就我国这三十多年来社会历史现实情况看,
虚无主义的生发有其自身的现实步骤与逻辑步伐。
首先,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是必要而又正确的)引发的对于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热进而招致
历史虚无主义
思想倾向的抬头。历史虚无主义以重写历史、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为幌子,一旦与功利主义及偏见怪论结合在一起,便会为了一己私利、一己之见而不顾起码的历史事实、历史常识,任意图解篡改历史、戏说恶搞历史,否定主流文明,否定历史人物,甚至贬低否定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荣历史、贬低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人是通过历史存在并获得历史感的,人的历史感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其生存根基的丧失,而使其没有了来龙去脉,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方向。
其次,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
文化虚无主义
苗头。其本质为文化取消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态度或思想倾向。当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造成最大威胁的就是用极其功利的态度对待文化及其文化产品,不顾文化自身特有的功能和地位而将其作为一个商品看待,按市场的游戏规则去生产、去交换并被消费,当文化在被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候,势必逐渐丧失文化自身的本性及其应有的教化、升华功能,而生发出三种变种文化,即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的
虚无主义文化
、人被技术所制造的虚拟世界所控制的
技术主义文化
和娱乐至上、专司刺激人们的欲望、宣传暴力色情的
享乐主义文化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通过文化来展现自己,获得身份和确证,并由此有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一旦人的文化身份被剥夺,稍有风吹草动就将丧魂失魄、不得安生。
第三,就是大刀阔斧的市场经济改革客观上促成的功利效益至上原则与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共同作用而导致了
道德虚无主义
的冒头。市场经济原则驱使社会生活过度世俗化,而使理想信仰失去了崇高性,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逐渐向全社会渗透,使得生活领域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信仰的生存空间不断被侵蚀而萎缩。道德规范人的思想行为而远离野蛮杀戮,使其能处于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之中而有尊严体面地与人相处,人就是道德的动物,道德将个体之人融人人之共同体之中,由此人获得与他人、社会及其人与人自己种种关系的确定性而得以安身立命。
道德虚无主义的最大危害就在于,一旦个人的道德规范被消解,当其面对利诱威逼时就会丧心病狂,而一个群体则会由此惶惶不可终日。
眼下道德虚无主义造成的危害表现为:没有廉耻、对于生命的冷漠、诚信缺失、造假成风,道德价值的最终来源及其评判不以文化或理性的基础而是个体的肆意妄为。
就这样,
虚无主义原本只是一个幻影而寄生蜕变为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此三者互相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与转型社会特有的时代焦虑感、社会不安全感和普遍的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相结合,再加之现代传媒对于某个特殊事件的夸大渲染、瞬间传播的放大效应,最终酿成种种社会文化道德乱象。
这种情形和局面不断地重复,势必构成对于社会主流价值、人际关系的诚信及人们对于未来信心之严重杀伤,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地警惕与防范。
当前,我国正值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大社会转折期,呼唤文化自觉以实现文化强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我们应高度警惕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抵制并清算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思想倾向,在彻底清算虚无主义的理念、路径与举措等方面加大理论与实践的工作力度,从人们的心灵深处重建对于真善美的理想与信念,从人们现实的言行举止中确立起遵守公序良俗、敬畏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做好树魂立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