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西文娱
“Glocal”视角的文娱观察,“价值”导向的文娱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东西文娱

从伦敦到上海,中国团队“原创”莎士比亚

东西文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7-13 21: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原创 音乐剧 《麦克白夫人》 近期开启 新一轮演出预售,将于8月8日至9月1日再度登上舞台。

作为上海文化广场“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首个特邀孵化作品,《麦克白夫人》首度开启中外联创模式,由中国导演徐俊和英国编剧及词曲作者詹姆斯·比尼和吉娜·乔治亚联袂改编莎翁经典,以国际化演员团队和全英文形式呈现。

《麦克白夫人》集结了强大的国际演员阵容:有“德奥音乐剧女王”之称的玛雅·哈克福特扮演麦克白夫人,卡尔·昆斯伯勒饰演麦克白,他曾在伦敦西区版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饰演汉密尔顿,西区热度极高的演员理查德·卡森在剧中饰演麦克德夫。此外,《麦克白夫人》还集结了徐丽东、苗梦初、何亮辰、胡超政、徐泽辉、王智威等30多位中国音乐剧演员。

这让《麦克白夫人》成为首个由中国班底孵化制作,并在上海完成世界首演的英语原创音乐剧新作。


从伦敦出发,于上海落地生花,《麦克白夫人》的孵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特邀孵化”赛道有何特殊之处,这对于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有何意义?

近期,东西文娱/艺东西访谈了《麦克白夫人》导演徐俊和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发起人费元洪。

在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看来,这是一次开创性的合作,孵化计划发展到今天,上海文化广场也开始尝试吸收整合和使用国际资源,本土创作者的审美和风格需要适当地借助外力来拓宽,创作灵感得以通过这种跨文化的合作模式激发。

作为国内首个以音乐剧为剧种定位的专业剧场,上海文化广场已经连续六年举办“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孵化计划”是国内首个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项目,不仅为创作新人在内容层面提供辅助,更为新创作品建立面向观众与市场的有效输出路径,建成以“资源、机制、人才、权益”为核心的重要音乐剧产业平台。

曾制作出品音乐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对经典文学的改编颇有心得的导演徐俊在向我们回顾《麦克白夫人》的制作细节之外,还表达了对于音乐剧本土原创的更多期待,“希望中国的音乐剧能够改头换面,模仿和中文版的时代该结束了。”

徐俊以话剧举例,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今天话剧已经不再被定义为舶来品,因为它已经生根于我们的文化,希望音乐剧未来也能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特质。

从《麦克白夫人》的孵化积累经验,将多方共同制作出品的模式纳入到特邀孵化的程序当中,费元洪表示,特邀孵化在未来会成为上海文化广场的一条常态化的原创发展路径。

以下是 东西文娱 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和导演徐俊的访谈节选。



“莎士比亚可能在感召我们”

EW 东西文娱

上海文化广场最早是在社交平台上关注到《麦克白夫人》的,当时被哪些方面吸引?

费元洪: 我们最初是经朋友的介绍,在网上看到了詹姆斯和吉娜在英国举办的工作坊,他们邀请了多位西区演员参与其中。在听了音乐语言和整体呈现后,我们认为很具有成长性。这部作品源自经典名著,如果由中国团队联合创作,相信在文化上不会有跨不过的障碍。



EW 东西文娱

孵化这一项目时,它的完成度是怎样的?徐俊导演受邀之初有什么想法?

费元洪: 工作坊当时仅包含几首歌曲,大概只占全剧的十分之一。我们相当于拿到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中,浇水施肥,融入本土元素,与中国的主创团队共同参与,从最初看到10%的小样,成长为一部完整的戏。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徐俊导演,因为他一贯的创作经历都与经典文学相关,他对经典文学也充满热情。他本人也表示《麦克白》是他下一个想要尝试的题材。在听了音乐后,他对这部戏的看法和我们一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徐俊: 我那时刚完成《哈姆雷特》,没想到四大悲剧的下一部这么快就来了,我非常兴奋。听了音乐后,我更加坚定了创作的决心。因为音乐非常流畅,甚至于流行,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采用了简单、优美的旋律和风格,我认为这非常独特。

这个项目是文化广场的一个特别孵化项目,也是他们首次面向国际。对我们来说,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一窥不同孵化项目的面貌。这种模式非常好,它帮助我们发现人才,发现年轻人的创作视角,对我们的原创音乐剧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反过来,我们也发现了这两位英国的年轻创作者,他们并没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但与我们国内重量级的主创团队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非常有趣。天时地利人和,莎士比亚可能在感召我们,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集结起来。

主创詹姆斯·比尼(左)和吉娜·乔治亚(右)在上海文化广场



“将来没准还可以墙内开花墙外香”

EW 东西文娱

为什么音乐剧《麦克白夫人》选择了全英文演唱的形式?

徐俊: 音乐源于语言,语言塑造了旋律和叙事结构。如果翻译成中文,我认为对音乐本身会有损害,应该以英文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费元洪: 多年来我们确实积累了一些国际资源,能够邀请国际知名演员来中国演出也是一种体现。这也是一种拓宽视野、促进合作的方式,我们在演员选择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EW 东西文娱

这次大胆的新尝试,是否基于对本土观众观剧审美的某种判断?

费元洪: 起初我们确实有顾虑,担心中国演员用外语演唱,观众会感到不适,是制作人俞老师力荐用英文演唱,我们也很认同她的看法。实际证明,听觉体验上观众并不介意欣赏外语表演。

另外并非所有音乐剧都适合翻译成中文演唱。选择英语,也是从审美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能带给观众更舒适的聆听体验。从票房情况看,外国演员的场次卖得都很不错,证明了上海观众对英文演出的接受度。

徐俊: 做出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基于对中国观众欣赏力和审美水平的信心。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放映就与好莱坞同步,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这座城市对西方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融合性和高度的接受度。至今,几乎没有观众对此提出质疑,相反,他们觉得观看体验非常爽快。



“舞台是相互刺激的”

EW 东西文娱

在组建团队时做了哪些工作?

费元洪: 金培达老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海外主创合作,需要本土的音乐总监进行大量沟通和协调工作。剧本在创作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打磨调整,徐俊导演在我们剧场的地下空间也进行了多轮联排。

主演如玛雅的加入,是一个机缘,因为玛雅在文化广场举办她的个人音乐会,她不仅具有相当的票房号召力,而且气质与角色非常契合。我们便向她发出邀请,她之前也有过出演英文音乐剧的经验,她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徐俊: 玛雅是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演员。在她音乐会排练的半小时休息期间,我和制作人在费老的办公室等她,一见面,我们立刻就决定让她担任主演,整个决定过程非常果断。

玛雅·哈克福特(Maya Hakvoort)



EW 东西文娱

选择中外混搭的卡司阵容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徐俊: 这个项目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国际交流性质的合作,我们在演员阵容上也要体现这一点。我希望中外演员之间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舞台是需要相互激发灵感的。

在排练初期,许多外国演员对中国的写意表达方式其实非常欣赏,但他们觉得自己难以达到,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他们一点点学习,最终能够融入我们的写意美学之中,这正是交流的意义所在。

选角时,我们考虑了几个条件。首先,演员的气质和内在力量必须与角色相匹配,这是最重要的。其次,由于这次演出是全英文的,因此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质”

EW 东西文娱

自2022年至今,徐俊导演在创作上的想法有没有经历一些变化?

徐俊: 没有变化,我的想法一直很明确。这种流畅、具有流行感的音乐风格,如果放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我决定采用开放式的舞台空间,我第一时间就锁定了1862时尚艺术中心作为演出场地。

我还希望采用镜像设计,让观众能够从两边观看。我们的舞美设计和舞台调度都将采用镜像效果。通过这种视角,我们能够揭示麦克白夫人以及其他角色的双重性,甚至是更丰富的多面性。




EW 东西文娱

开演到现在,有没有收到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评价?

徐俊: 我收到了不少来自圈内朋友和专家的评价,他们观看后将这次的演出与我之前的作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进行了比较,表示这一次更令他们兴奋。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舞台形式和表演形式上都做出了改观。我们摆脱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限制,展现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在舞台空间质感上的改头换面。对我而言,这也是一次尝试,那么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我觉得这一步走的也是有价值的。


EW 东西文娱

有一种评价认为,整体表现延续了徐俊导演一贯的风格,“很徐俊”。你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徐俊: 我是非常希望我们中国的原创音乐剧能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质,就是我们东方的写意美学,能够在音乐剧的样式当中融会贯通,可能这一点脉络一直是一致的,或者说我追求的民族化的东西,可能是在呈现当中比较显著一些。



“将这种合作模式纳入到特邀孵化的程序当中”

EW 东西文娱

这次合作模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费元洪: 这是一次开创性的合作。首先体现在英国词曲作者与中国团队的联合创制。

其次,原创作品采用了全英文演唱,好像在中国也是第一次。中国的音乐剧演员首次在舞台上全程使用英文演唱,这无疑是一大挑战,她们都完成得非常棒,特别是几位主演,非常亮眼。


EW 东西文娱

孵化过程中,在创制层面上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经验?

徐俊: 当我们的视野拓宽后,我们不仅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通过音乐剧实现相互了解,相互激发,进而相互欣赏,相互融汇。这一次尝试给了我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更大的信心。

费元洪: 一方面,我们的本土原创可以借鉴、吸引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第二,也帮助我们拓展审美视野和创作风格。实现这种突破并不容易,确实有必要借助一些外部力量。


EW 东西文娱

基于《麦克白夫人》的经验,在原创孵化方面还有哪些改进或新规划?

费元洪: 孵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剧本朗读和工作坊。只要成本允许,前期准备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作品会越磨越精。

今年,我们计划将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自由孵化赛道的周期,从一年延长至两年。一年的时间可能不足以让年轻的创作者成长到足够好。行业挺卷的,一部新的戏如果达不到90分以上,在市场上可能就是不合格的。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品必须足够出色,才可能在脱颖而出,前期把功夫做足,是非常必要的。

特邀孵化未来将会成为文化广场常态化的原创路径。但“一戏一格”,每部戏的成长路径都是不一样的,只是专注与专业的内核不能变,这也是文化广场非常明确的方向。


徐俊: 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宝库,同时拥抱世界经典,不仅是莎士比亚,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创作的方向。

此外,我希望所有从事音乐剧创作的同仁们,能够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音乐剧这个舶来品,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中生根。

我经常以话剧为例,话剧也是舶来品,但经过我们100多年的努力,今天已不再被定义为舶来品,因为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我希望我们音乐剧的这一天也能尽早到来。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 探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