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虹膜  ·  《好东西》,是一场电影革命 ·  4 天前  
桃桃淘电影  ·  他们重聚了! ·  5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影讯|11月22日放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两会”独家|专访广东、四川剧协主席:传统文化不会老,创新是最好的保护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16 00:02

正文

文|“广电独家”记者 钱力


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并释放出新的生命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们热议。


“广电独家”日前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智林


一方水土润一方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成为他们在文艺工作中,新的着眼点。


广东:与粤剧相伴的,是开放包容的文化


“粤剧,是一个非常包容、海纳百川的剧种,早在1938年,粤剧大师薛保耀先生就已经开宗明义地说,我们的粤剧要‘融南北戏剧之精华,吸中西音乐而作曲’。” 倪惠英自豪地告诉“广电独家”,这是粤剧的一种精神。



“一方水土一方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世界贸易的一个窗口。自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起,就有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如此一种文化生态、贸易往来必定会影响文化。”倪惠英介绍,粤剧现在有600多个曲牌,既有全国各个地方的音乐元素,也能够发现很多西方的音乐元素,比如《新世界交响曲》。


“粤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为己所用。譬如当年电影《马路天使》里的《四季歌》,马上就可以拿到粤剧中。”


“改革是广东的精神,也是粤剧的精神。” 倪惠英的感受是,戏曲大师都是改革家,所以能创造出最辉煌的门派。“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么好的一个时代里,更应该改革创新。这几年,在广东的传统戏曲方面,新剧目的创作前所未有,新一代的年轻演员也在迅速成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整个市场在回暖,各个剧团的演出还是不错的。”


对艺术创造,倪惠英一直持开放的心态。她说,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当下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都在对文艺产生影响,这个过程是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来。


——粤剧既需要观众,也需要延续和创新


但与此同时,倪惠英也看到了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观众的问题。现在的戏曲市场,主要停留在农村、城乡,大城市的观众量还未尽如人意。以广州市为例,有14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一个大城市,走进剧场来观看的观众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了好转,但还是很不够,任重道远。


“我们依旧要加大力度,去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青年时代,要从娃娃抓起,广泛铺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他们去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戏剧的问题。一方面,为什么很多剧种失传了?仅靠口传身授,很容易就会流失。


“当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提升、固化传统戏剧的传统表演程式,比如剧种的特点、特色、补腔、表演手段。像粤剧的排场戏等一些经典代表作,将其归纳整理数字化,固化为一套理论体系作为传统艺术基础教育的学习范本。”


另一方面,戏剧质量如何自我提升?倪惠英注意到,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对戏剧水平的要求更高。“所以作为戏剧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融上要有创新,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传统戏剧,拥有非常丰满的生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它才能够生生不息。所以不要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创新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全社会慢慢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些年传统文化有一种回归的感觉,无论是戏剧人还是普通观众,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而且随着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创作激情。” 倪惠英说。


——关注教育和民间的文化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倪惠英更多关注传统戏曲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没有青年就没有未来。” 


这两年,倪惠英用粤剧的特色与体育相结合,创作了一套粤韵操,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去感受传统文化。“我们在戏剧进校园过程中也要创新手段,有各种载体,让学生们在欢愉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吸收,这种文化符号会伴随他们一生。”


除了普及教育外,倪惠英的议案中希望政府能出台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政策。一直以来国家相关民营艺术院团的政策微乎甚微,但演出市场中民营占了大半场次。面对民营剧团良莠不齐的发展状态,倪惠英的团队前年做了首届民营剧团的戏剧培训班,免费上课,向全省民营艺术院团开放。


“他们很感动,说终于看到政府对他们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不单单是对专业院团、国有院团的一个体制改革,只有推动民营院团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体制改革。” 


今年,倪惠英还发现,随着我们国家文化生活不断提升,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老百姓不但是观众,也要参与自娱自乐。


“广东最盛行的就是私伙局,是民间‘发烧友’自发成立的曲艺社,有上万家。国家这些年建设了大量的剧场、文化设施,希望政府把这些公共文化资源定期向社会开放,免费或者低收费,老百姓也想进去演出。这样就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艺术的发展。”

   

四川:蜀风蜀韵,自强不息


谈到四川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智林如数家珍,川剧、川菜、川酒、熊猫、都江堰……四川人有着自己的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民族文化的资源等,相当丰富。



——“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


“作为四川人,其实我们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整个巴蜀文化那么多年没有断裂过,四川文化就像一个海绵体,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在特有的一种四川文化元素。”陈智林特别讲到,四川人更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气质,在开放包容中有含蓄的底气。


“某种程度上,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临危不惧、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体现了四川的人文特征和四川人的特质。”


作为巴蜀文化的一大代表,陈智林眼中的川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演绎故事的手段,把四川人的幽默风趣、处世态度、生活状态,通过戏剧舞台进行升华历练。


“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我们今天对审美意识的一种观念,认认真真的倾注在传统的传递上,实际上就是一代一代的传统。我们在看昨天传统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把传统在创新、改革、发展了。”


——文化和艺术应当根植于土壤


陈智林讲到,通过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针对当前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恢复,提出了一个非常明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同步运行。我们对教师的重新培育,对这个艺术职业教育的重新思考是当务之急。”


在他看来,现在的文化发展应该把真正的文化和艺术植于土壤,而不是在水泥地、在一种虚浮的表层环境里。“实际上我们应该调整思维,把这种民间文化传统化,真正回归我们自己的家园,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进行一种完整有序的延续。这是我们现在从事艺术教育和文化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文化立法与职业教育,非常迫切


“从2015年开始,我们关注文化的心,起起落落,准确来讲就是一直处于困难和希望并存的境遇。”陈智林讲到,中国的高雅在于:千年的古文明让我们形成了一个没有断裂、没有断代的文化,这个土壤里面滋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自信。


“中国的戏曲从形成到现在没有断代过,它一直延续下来,一直是非常完整完善地呈现着自身的一种表述。”陈智林讲到,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短短两年间,明显感受到了国人的精神状态的提升及文化意识的增强,,正在发生一种质的变化。


“我关注怎么样通过教育平台产生真正的能够接文化班的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后继乏人已经成了不争的现实。这种断代感,是我们现在文化人,特别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最应该思考的内容。”陈智林今年的议案关注最多的就是文化立法和职业教育。


“这次总理的报告,包括张德江委员长的报告,专门讲了文化立法的问题。”陈智林讲到,文化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形成一种文化走向的亲疏关系,应该是用法律来保护文化健康良性的发展推动。而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切入点,应当着重强化。


“教育法里面提到,教育实训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而国家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种履职后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本文作者钱力,“广电独家”记者,专注于广电产业与体制调查研究、影视剧个案分析;手机/微信:18610264747

(责任编辑:陈新  江耀进)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