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DeepSeek,重磅宣布! ·  昨天  
新闻广角  ·  国产载人飞艇成功首飞! ·  3 天前  
新闻广角  ·  举重冠军被杠铃压脖身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万科:镰刀挥舞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18-11-01 19:01

正文

就在郁亮对内提出 “活下去” 后不久,万科收购了华夏幸福全资子公司部分股权,获取10宗、约34万平方米环首都经济圈住宅用地,交易价款暂定约为32.34亿元。

这笔收购被很多人拿来和“活下去”做比反讽,但如果简要梳理万科收并购历史,会发现这其实不过是万科的常规操作——前两次调控周期,万科的应对都趋于一致,不仅提早对内发出信号,同时也不忘疯狂 “捡尸体”

万科利用市场规律,一次次扩大规模和实力的“神操作”,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

2005年3月,中国房地产行业彼时最大的收购案发生了。主角是万科和南都地产。

后者是当时江浙一带地位仅次于绿城的房地产企业。董事长周庆治不仅和宋卫平是同学好友,还曾一起登上《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在最高光的2001年,周排名第45位。

南都地产的轨迹在这年3月戛然而止。 万科以40.17亿元分三次(2005/2006/2007)整体收购南都地产,这其中包括日后万科最重要的项目,良褚文化村。


如果以上帝视角回顾,
这起收购对日后万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万科2005年3月的第一阶段收购目标,是南都地产在上海和江苏的项目和土地,总金额约18亿元,但其中的50%只需在交易之日起一年和两年后分期支付。而2005年一整年,南都项目的销售回款就超过了11亿元。

再说一个吓人的数据 ,万科从南都地产获得的土地均价为784元/平方米,而2005年当时,万科自己持有土地的均价为1500元/平方米。

万科几乎兵不血刃地打入了上海和浙江市场。

与万科收购南都第一阶段收购同时发生的,还有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力度空前的宏观调控——当年3月底,国八条出台。

很多房企在这一年规模收缩,业绩下滑,有的甚至因为资金链断裂,退出房地产开发行业。

此前曾喊出“超越万科”的百亿顺驰退出百亿阵列,绿地的百亿业绩中,实际上只有95亿元来自房地产,而万科却在这一年首次突破百亿,同比增长52.3%,与合生创展一起,成为当年全国唯二两家百亿房企。

在行业一片凄风苦雨中,万科2005年年报却对此次调控表现乐观,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

这不仅在接下来的两年被证实,也成为万科2005年和2006年多笔收购并购的基本行动逻辑。

2005年,万科收购13家公司,200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2。 逆势而行,这是万科在面对第一次大规模调控时的动作。

市场也证明了万科的判断。

2006年,全国房价和成交量双双上升,2007年,全国地王“频出”,成都春熙路地块,九龙仓拍出了72.4亿的惊人价格,但在当时却反响不大,原因在于,在那之前,北辰在长沙地王上豪掷了92亿,公众的神经似乎已经麻木。

与2018年郁亮一边提出“活下去”,一边大规模收购一样,2007年12月,王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肯定了“拐点论”,引发业界轩然大波。

万科接下来的行动更是证明,这位精神领袖的意见,或许就是万科内部早已达成的形势判断。

2007年一季度,万科内部就提出了 “低调、沉稳、危机意识” 的标语,但对利润迅速增长的一线公司而言,这些标语很难落到实处。

2007年底,万科总部不再强调标语,而是要求各分公司执行积极的价格策略,提高存货周转率。一线公司这时仍不愿放弃利润,郁亮甚至不惜亲自到各地讲解。

那之后的2008年春节,深圳万科金域东郡以均价7500元/平方米开盘,这比销售推广时公布的预定价格低了2500元,也揭开了万科的 2008年关键词之一 降价

万科这次感到真实的寒意,但却被舆论、同行、客户和地方政府架上了“油锅”。

因为“拐点论”,同行认为万科在打击行业信心,又因为降价,作为行业龙头的万科被同行认为不负责任。

宋卫平甚至直言 绿城决不会降价 ,“ 希望万科能够做出反省,继续成为地产行业的榜样。

但全年房价明显下跌,成交量明显萎缩,中国房地产市场第一次真正拐点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才发现,万科作判断靠的并不只是行业龙头的嗅觉、信息差,还有规律。

因为积极的价格策略和灵活应对,万科2008年的业绩仍然势不可挡,其销售额几乎是当年的第二和第三位开发企业的总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现金充足。

但即使在调控效果最为显著的2008年,万科仍然收购了18家公司。


2009年

万科收购了27家公司,代价18亿。


2010年上半年

万科收购了17家公司,平均每10天就收购一家。


2010年-2012年

万科一共收购公司73家。


2012年-2018年


……

万科的收购从未停止。

现在万科正在上演的戏码,和当年的举动何其相似。这样一个总能抢在市场变化前做出准确预判的企业,与其说是出于直觉,不如说是基于缜密的调研和分析。

嘲笑万科“活下去”,就是在嘲笑规律。

这有点像网上流传的段子——

万科:“活下去!”

同行:“不是吧哥,您有这么严重吗?”

万科:“我是说你。”

同行:“哎妈呀,还真是,大哥救我!”


广告


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