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你动,你非要动,水都撒身上了吧?“
”你看看衣服都湿了,穿什么?“
”杯子要是碎了,就把你赔在这儿。“
跟女儿去吃披萨,突然听到邻桌的一位妈妈大声训斥儿子。
起因是小男孩一直要自己吃饭、自己喝水,妈妈拗不过就让他自己来,结果下一秒,水就撒了男孩一身。
男孩被妈妈的怒吼声吓得哇哇大哭。
这位妈妈抱起孩子,却还是忍不住唠叨:每次都是这样,告诉你了不行,就是不听。这脾气真是跟你爸一样一样的,太犟了。孩子哭得更大声了,上气不接下气。
大家都知道养孩子是一个特别辛苦的事情,所以说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乖一些省点心,但是孩子也不可能一直乖乖的站在那里,等着你去做什么做什么,孩子也有个人的想法和脾气,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时候,要去包容和引导,并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脾气冲着孩子乱发脾气。
因为如果说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某件事情之后无法得到妈妈的理解,反而会被妈妈臭骂一顿的话,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日后的成长和一生的性格。
孩子从一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怎么运作的”。
能力有限或是经验不足的原因,会让孩子在一次次探索的过程中为我们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
会在要求自己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撒一地,甚至把餐具打碎。
会在坚持自己洗手的时候,玩起水来,把全身弄湿。
会在固执地想要拆卸玩具的时候,把零件弄得到处都是。
于是,我们常常出于保护孩子的初心,不让孩子动这个,不让孩子碰那个,在孩子「惹出麻烦」的时候,忍不住冲孩子大发脾气,久而久之,会一点点磨掉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黑墨水滴了一个黑点。问这是什么?
成年人的回答基本一致:一个黑点。
而小朋友的回答则千奇百怪:
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
一只被压扁的臭虫,
一粒黑芝麻,
一顶帽子......
不要让孩子的世界只有一个黑点,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不仅会给他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更会给他一个有趣而美好的世界。
人际大师约翰·戈特曼就曾经提出过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为重要,因为这些会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其中也会包括家庭的幸福,如果说作为父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才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基石,是开启一段亲密亲子关系的钥匙。
知乎网友Kirin曾经提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6岁时家里突遭变故,父亲去世,母亲全身上下只剩5毛钱,连一顿饭都开销不起。因为生活拮据,母亲将近10年时间,没有买过什么新衣服。可即使这样,母亲从来没跟他讲过家里穷之类的话。
有一次,母亲让他去买酱油,回来的路上,他不小心把酱油打碎了,心里特别慌,害怕母亲骂他,就一直哭着走回家。
等他把事情跟母亲说了以后,母亲却帮他擦了擦眼泪,告诉他“不就是酱油打了么?再买一瓶就是了,不至于哭成这个样子”,然后又给了他钱,让他重新去买。
他说,从那以后,无论做了什么,都不会害怕告诉母亲。长大后也终于明白,母亲一直在用一件件小事,告诉他:
“她爱我,不会因为什么事情改变,我生命里可以和所有人隐瞒做错过的事情,唯独不需要跟她隐瞒。不管我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可以变成别人家的小孩儿,她都会无条件地爱我。”
无论何时,都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让他拥有一份前行的底气和自信。
心理学上往往把情绪分为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