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记者从5月起参与中宣部组织100余名记者“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目前仍在内蒙兴安盟的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驻村蹲点,调研走访基层精准扶贫情况。
文 | 陈昕晔
图 | 陈昕晔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稿件刊于《瞭望》新闻周刊2017年21期。
雪后白狼镇的林俗村。摄于2017年5月7日,已然立夏。
记者是来报道精准扶贫的,在白狼镇、林俗村两周走下来,常常在想,这里为啥穷。和村里人、镇干部们聊,去村里看,觉得说来话长。
林俗村的穷有其历史背景。
这里是中国传统的林区。“918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这里设立了林业株式会社,从这里砍伐大量木材,通过修的铁路运出去支持侵略战争。如今在南兴安还有当年日军修筑的碉堡等工事,是用来看守铁路的。
抗战胜利特别是全国解放后,这里是从事林业生产的火热的林区,一代代林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白狼。
▲ 林俗博物馆收藏的白狼林业局各个时期的牌子
林业老工人谢生江回忆说,这里当年是国家林业部直属的林场,林业当年也曾非常红火,大会战时他们最长能24小时连轴转。当时不少女性愿意嫁到白狼,很多也参与到林业生产中,伐木,扛木头,放倒火烧木,锯木头……啥都干,直到上世纪80年代白狼林业局还有女子采伐队,而且还是女子民兵排。
雪后林俗村,2017年5月5日摄,这天立夏。
在1998年白狼挂牌建镇前,这里基本是林业办社会,学校、医院、林业三产等都属于林业局,上学、生病、就业,人们习惯了啥事都有林业局管。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逐年减少开采量,大量林业工人转岗,1998年国家启动“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12年全面禁伐后,林俗村面临发展转型,加之这里漫长的冬季,很多人开始逐渐离开白狼,到温暖的南方去谋生。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马志斌回忆说,他小时候,学校一个班有四五十人,镇上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现在镇上只有一所白狼小学,全校54名学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班只有5个学生。
▲ 白狼小学,这个班只有5名学生。
说到白狼小学,还有个插曲。记者来驻村后,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聊起这儿的学生缺少课外书,她马上在社内发起了捐书活动,同事们纷纷响应,并得到党委书记张贤明和党办的大力支持。很快,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类名著和经典读本就装满了五大箱。到记者发稿时的5月20日,这些书已寄至白狼小学,成为孩子们有意义的“六一”节礼物。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白狼小学捐赠了五大箱适合孩子们读的各类书籍 (廉萍/摄)
调研中记者发现,因为林区从砍伐到禁伐的特殊历史,白狼镇也存在其他老林区一样的情况,有些人对自己的社保现状不很满意:有人告诉记者,他以前是林业局的合同工,干了20年,到禁伐后停工,没了收入和劳保;也有当年二十几岁下岗的人说,那时因为收入特别少,甚至发不出工资,就两三万元买断了工龄,现在后悔了……
▲ 林俗村博物馆收藏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林区工人用的饭盒
▲ 护林员现在的饭盒还有些类似
这里不少女性有个特殊的称呼“五七工”。记者了解后才知道,“五七工”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五七”指示曾在能源、化工、农、林、水、牧、电、军工等19个行业的国企中从事企业辅助性岗位的人员,一般有城镇常住户口,但多没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林俗村王世民的老伴就是一位“五七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补交2万多元养老统筹后,老人从70岁开始可以每月领养老金了,经逐年递增,今年已能每月拿到1200元;王世民是林业局退休工人,80岁了,每月有3000多元退休工资,他左腿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他们的儿子今年50岁,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结婚,靠两位老人照顾。所以,老人一家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时至今日,这个镇上和村里的人大都和林业沾边:退休下岗的林业工人,工人的家属和遗属……每年5到8月,林业局要临时雇用100多个防火待令护林员,在山上巡护,或种树建防火隔离带,这时会有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到白狼,干完这4个月又会离开。
▲ 几位住在棚改楼里的林业工人遗属在聊天
这里的人,无论是村里还是镇上的,都是城镇户口,是城镇户口的村里人,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都是林地,没有农业用地。而林地的使用非常严格,用当地人的话说是,除了种树苗,偶尔自己种点菜,这些地啥都不能干。
▲ 林业局的防火待令人员
缺少发展用地,在当地看来是白狼镇发展的一大制约:一方面企业很难进来,另一方面,村里人也很难像农区牧区的农牧民那样靠种地、养牲畜维持日常生计。禁伐之后、旅游业发展之前,这里的人主要是靠山吃山,通过种树苗、采摘山野货生活,冬季大部分时间没活可干,而这里的冬季又是如此漫长。于是,更多的青壮年离开了白狼,一些子女还把父母接出去了。
贫困的原因里,也有人的因素。记者和当地人聊了不少,很多人会提到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从事林业生产,不少人缺少其他劳动技能,“只会伐木头、锯木头”,有事找林业局,对林业局和政府依赖性比较强。所以在传统老林区,喝了酒跑到政府吵闹,或索性要住在政府不走的,不是啥新鲜事儿。
技能欠缺之外,部分人的致贫原因也与生活懒散有关。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就曾看到,有中年男人大白天靠着墙边晒太阳抽烟,他也是一个贫困户。记者问他现在有工作没,他说“在一家企业上了两天班,前两天刮大风,老板还让干活,干不了,不干了,只想干打更”。记者打听了一下,他以前也打过更,结果有一天上午10点还没来,去他家一看,正就着花生被窝里喝小酒呢……
如何眼光长远抱团发展,也是个问题,林俗村就失去过一次机会。据白狼镇书记于际方和镇长孙素娟介绍,2009年他俩开始搭班子,当时想依托阿尔山的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林俗村。设想是将村里的房子统一规划,修旧如旧,有民宿,也有林区风格的餐厅、酒吧。2010年,他们请国内的设计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来考察过。而那时林俗村已经开始有游客来,开始有了点儿生意,不少人就觉得这是块宝地,老怕政府整体规划后自己吃亏,谈改造时把价格抬得太高,结果是谈了一年多没谈下来。整体规划这事就没在林俗村搞成,换成了鹿村。
▲ 鹿村的民居,临街的是商店,院子里是民宿
那时的鹿村比林俗村穷,只剩下了5户。如今鹿村家家都成了百万元户,很多家光房子就值七八十万。记者到鹿村采访那天,刚刚有一户老人因为要去城市里和孩子一起过,卖了房子和院子,一共72万。而2009年,鹿村的一所房子加院子的价格是5000元。
穷,有很多原因。一场大病可以让一家陷入贫困;身体或智力残疾也会让人因丧失劳动技能而穷;一些懒散的人,会有工作不做;没有长远眼光,也会丧失致富的机会……而在林俗村,缺乏发展用地,缺少林业以外的劳动技能,是林区相对特殊的原因。
▲ 林俗村的危旧房屋
而精准扶贫,用兴安盟盟委委员、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的话说,就是精准施策: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拿出相应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运用政策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举措,帮助有能力的贫困户自己干,帮助不具备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在互助合作中走向发展的良性循环。
延伸阅读
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
文 | 陈昕晔
图 | 陈昕晔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
▲ 白狼镇人说,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这是立夏一场大雪后的村庄景象
立夏那天,大雪纷飞。中午时,路上的雪已没过了脚脖子,山上的白桦、松树、柳树挂满了雪。
记者发到朋友圈的照片,引来一片惊叹:雾凇!这是哪啊?
▲ 5月5日,立夏,白狼镇大雪纷飞
这是阿尔山市白狼镇的林俗村,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岭南,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
5月飞雪当地人习以为常,他们说,每年端午节前后往往还会下一场雪,这儿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记者写这组手记的5月11日,又飘大雪花了。
在镇上和村里,住平房的家家门前都堆着柴火垛,记者进到人家,主人热情地招呼,坐炕上,炕是热乎的,炕旁边的红砖墙也是热乎的,再一看,炕下面有个小铁门,里面是烧柴的。村里人说,夏天晚上也得烧火炕和火墙。
▲ 普通人家,红砖墙即是火墙
▲ 阿尔山冬季漫长,劈木头备柴是项日常工作
记者此次来到白狼镇,调研镇里林俗村的精准扶贫,这个村有164户492人户登记在册,但村书记邵孔胜介绍说,常年在家的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夏季的时候回来的人多一些。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6户70人,其中11户14人常年在外地打工或者投亲靠友,很多年没回来过了。
白狼镇扶贫小资料
什么样的户不能被识别为贫困户?
1,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2736元;
2,财政供养人员,一户中有一人(下同)有工资,退休金,遗属补贴等,有公益性岗位的;
3,有商品房的;
4,有大型农用机械和农用车的,或者汽车等;
5,因赌博、吸毒、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长期从事邪教活动等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处理且拒不改正的。
贫困户享有哪些扶贫政策?
1,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
2,易地搬迁项目,每人6万元补贴,用于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金融贷款和借款,其中贷款不能超过65周岁,不能有未还清贷款。
4,高寒地区的一年600元取暖补贴;
5,边境地区的每年1000元补贴;
6,廉租房补贴,平均每人每月180元,针对低保户中的无房户或人均住房低于15平方米的贫困户。(王苏日古嘎提供)
白狼镇有两个村——林俗村、鹿村,还有一个白桦林社区即镇中心,这就是这个镇的全部组成了。而林俗村和白狼镇是融为一体的,可谓镇中村。不少村里人包括贫困户,因为棚改或者易地搬迁已经住到了镇上的楼房和幸福院里。镇里社区的娱乐设施,跑步机、健身器、乒乓球、阅览室什么的,村里人一样可以用。
▲ 林俗村村口,林俗村隶属内蒙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
从阿尔山开车过来,先到白狼镇和林俗村,再开10公里才到鹿村。
白阿铁路(白城-阿尔山)在白狼有一站,省道S203将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和鹿村串联在一起,直通乌兰浩特,然后可以到满洲里、长春、吉林、呼和浩特各地。从东、南方向进入阿尔山必经白狼镇。北京到阿尔山伊尔施机场已有直航,飞行2小时,到白狼镇车程50~60分钟。
阿尔山景区和白狼镇是啥关系?阿尔山拥有国家森林公园,为5A景区。而白狼镇是阿尔山周边极富特色的一个景区。5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内蒙古阿尔山、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白狼镇是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季节是淡季,游客少,山上的蘑菇、野菜也还没长出来,地里只有蒲公英(当地人称婆婆丁),人们会在晴朗的天气里在路边的地里,空场挖上一些,回家用水洗洗,蘸酱吃,特别去火。村里还开发了蒲公英茶,据说不愁卖。
这里虽属内蒙,但主要是汉人,生活习惯“很东北”: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白肉,各种菜蘸酱等;羊肉也有,从科尔沁等地拉来的,当地养羊的并不多——春季一下雪,小羊羔子会被冻死。还有一样当家菜——卜留克,从俄罗斯传来的洋甘蓝,生长期短,腌成咸菜疙瘩,凉拌、炒肉、做包子馅,几乎顿顿离不了。不少人家里有两个咸菜缸,一缸卜留克,一缸酸菜。
至于青菜,本地几乎是不产的——无霜期一年只有80天,所以这儿的菜不便宜,都是搭着客车从乌兰浩特运来的,两个人在小饭馆吃个饭,花上一百出头,很正常。
▲ 村民在地里挖蒲公英
而能使人意识到这里是内蒙地区的,则是街上各种牌匾上的蒙汉两种文字,还有有时在街上能听到两人在用蒙语聊天。
这个季节,村里人另一个要忙的事儿就是卖树苗。不少人的树苗已经种了六七年。同时,因棚户区改造一些房子要拆了,地里的树苗就得卖出去。
5月5日下午,记者到了贫困户马良海家,他家种了3万多株杉树苗,长了六、七年,也就30~40厘米高。这些树苗是从种子开始种的,过段时间就得分一次苗,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而树苗价格这两年却是一直下降。像马良海地里的这些苗,过去每株能卖2元,现在只能卖1元多了。
原因是啥?一位了解情况的人说,主要是市场供大于求,种树苗的太多,而绿化需求在减少——经过20年禁伐育林,山上不再需要每年栽种那么多树了。另外,本地栽种的主要的是云杉和樟子松,但很多地方的绿化需要的是其他树种,这些北方高寒地区的树种不太适应南方气候。
这天,马良海的帮扶人白狼镇党委书记于际方帮他联系了市林业局的车和工人来买苗,工人和马良海的媳妇在雪地里起苗。他家的树苗起了两天,卖了4万出头。
▲ 林业局的工人在地里起树苗
白狼镇副镇长曹香娟也在帮她的帮扶对象老鲁卖树苗,她费尽周折联系了乌兰浩特的一家企业,一株2元。老鲁说要卖,可等人家的车来了,曹香娟打电话给他,他却说有事在外回不来,说今天不卖了。再打电话,就不接了。
后来记者了解到是因为数量的原因:这次联系的企业只要1.5万株树苗,而老鲁觉得自己家有6万株。这晚,企业的车因为大雪没回去,司机和工人在镇上住了一夜。第二天人家等不起,在另一家花1株1元买了1.5万株苗。
老鲁错过了这次机会,记者到他家时他表示,一定要卖2元一株,否则就不卖了。6天后,记者又到他家,他的树苗还没卖出去,其间曹香娟到处联系,没有哪家肯2元一株收,这次谈到1.8元,他还是不卖。问为啥?他说,陪了怎么卖?宁可烂地里。
树苗,这里家家几乎都有,大部分是云杉和樟子松。往年也都卖一些,近年价格下降,各家都卖得少了。今年,镇政府为了扶贫,也因为一些危旧房要棚改拆迁,优先为贫困户联系卖树苗,所以各家今年都卖得多些。
村里人还有件事要忙——5.21杜鹃节的主会场在白狼镇。白狼峰上大片的杜鹃就要开了,借着这个机会村里优先贫困户就业创业。
▲ 5月12日,一场小雪过后,白狼峰顶的杜鹃开了
王虹要在洮源新村度假区卖早餐,场地锅碗厨具客源度假村出,王虹和媳妇出劳力和原料,一份早餐15元,包在度假村的住宿里,王虹可以得12元;荣显国养了几匹马,他为度假村的客人提供马车服务。到时,所有来的汽车都要停在度假村外,用马车把客人送进去。荣显国这两天正忙着订马车。
鹿村的人也都把家里的住宿设施装好了,有独立卫生间,WIFI,有一家房间里有壁炉,真的能烧,还有咖啡机,院里架了机器——放露天电影。客人嘛,度假村已经联系了500个客人,其中100人住在傍边的鹿村。
5月,白狼的天气忽冷忽热,一场大雪连着大风,然后是蓝天白云,白天气温20多度,晚上睡觉盖着厚被子。红毛柳和白桦树显露出色彩,山上也绿了,白狼镇即将迎来旅游旺季。
学术合作联系人:聂智洋(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