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90度地产(微信号:dc90du)
作者:李敏
九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晚上将近十点钟。当我打通小学同学徐斌电话时,他抱歉地说,还在加班,晚点打给你。
对于在北京的我来说,加班到深夜早已是常态,但在洛阳这个三线城市的周末晚上,居然也有人加班,令我错愕不已。
徐斌在洛阳一家知名地产公司任职多年,当地楼市在今年突然爆发,他的工作量猛增。我找徐斌,是因为手头存了一些钱,想回老家洛阳买个房。
这两年,徐斌劝过我好多次,但我总觉得在洛阳买房没什么用,所以每次面对他的“推销”,我总是懒得接话。因为我总觉得,还是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从此告别不停搬家的生活。可惜,我的工资虽然也在涨,但却总也追不上北京的房价。
更可怕的是,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普遍进入大涨模式,这让我心中没了底。
01
遗憾:又一次错失买房机会
晚上接近十一点钟,终于联系上了徐斌,我却得到了难以置信的“坏消息”:“我们公司的住宅都卖光了,只能选剩下的底商了。”
“我给过你机会。”电话里徐斌略显疲惫地说。
这一点我无法否认。作为一个在三线城市的地产行业浸淫多年的一线营销人,徐斌在这两年曾多次向我推荐他所在公司在城市新区的项目,他的自信曾经惹来我多次调侃:你不会是房子卖不出去才拼命推销的吧?
徐斌说,不止是他们公司,整个洛阳的新房库存都很少。
“洛阳房价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抬头,一方面是郑州房价涨势带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发改委批复地铁方案。不过真正猛涨是在今年3月到5月,主要原因就是去年几乎已经把库存去完了,外来返乡置业需求猛增,市场供不应求。”徐斌在电话中语速飞快。
他给我列出了他们项目一年多以来的外来人群置业比例的变化,从20%直接上涨到40%,而洛阳下辖县区人群置业需求则下降了10%左右。“这都是实际成交的比例,不是意向或者看房人群比例。”他特别强调说。
我第一次动心在洛阳买房,是在2015年夏天。休假回家时发现城中到处是房地产广告,甚至有楼盘打出广告号称,不到两万首付就能撬动将近50万的房子。
当时在同学聚会的饭局上,徐斌听说我有意买房,就问我高铁站周边新区的房要么?毛坯五千一平。我当时笑着说,疯了才买。“xx的精装房才五千多,新区的毛坯就这么贵,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商都犯了神经病么。”
但两年时光流转,当年五千一平的毛坯我嫌贵,如今八千多也找不到房。是的,当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被控制时,三线城市的楼市还在发热。
“不过7月以来,政府对价格管控很严格,现在洛阳楼市价格处于僵持阶段,调控是一方面原因,新房太少也是重要原因。”徐斌说。
02
犹豫:三线城市适合投资吗?
除了徐斌公司在新区开发的项目外,我心仪的还有另一个离家较近的项目。
从去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地铁计划”正在中国众多三线城市上马。在洛阳即将修建的东西走向的地铁线上,这一项目就占据了其中一站,这让这个占地超过1300多亩的大盘项目不断升温。
这个号称容纳超过两万户居民的大盘,8月最新开盘的高板户型,官方报价已超过了8000元/平米,而同在北京打拼的高中同学小桐,早在2010年就在这个小区买了房。
当年她没在北京置业,对她来说,在洛阳以15万的首付拿下一套90平的精装修房子没有任何负担。
“当时刚工作两年,手里积蓄不算多,陪我哥去看盘觉得还不错,就立马买了。”小桐说,2010年她买房的时候,这一项目开盘价是4800元/平米左右,总价45万,首付3成大概是15万。
不过,即便是当下房价翻倍,在她看来,她的房子涨幅也实在太慢。“洛阳跟北京不能比。2010年用15万在通州买个小户型,现在至少要涨三倍吧。”她感慨说,2010年通州房价不过一万出头,现在二手房价也几乎都在五万以上。
如今,小桐这套房子已经出租出去,每个月租金1800元,“洛阳的外来人口有限,租房需求并不旺盛,能租到这个价格我觉得就已经不错了。”小桐说起来有点无奈。
不过,小桐的讲述让我有点犹豫,如果在这一高密度小区买了房,是否能如愿出租呢?
03
恐慌:失控巨兽吞噬心中家乡
对我来说,考虑回家乡置业确实是为了投资。尽管这笔钱在北京还买不了一个卫生间,但在老家却可以轻松付个首付。但问题在于,买房抗通胀,等一旦有一天需要钱了,这个房子能否迅速变现?这成为让我纠结的首要问题。
“你担心的有道理,但从现在来看,房子如果想卖是绝对不会卖不出去的。”听到我的顾虑,徐斌斩钉截铁地说,目前洛阳的城镇化率为54%,在全国属于偏低的地区,未来还会有大量置业需求涌入城市。
在洛阳的闹市区,经常是80年代的6层居民楼后面竖起崭新的高层板楼,新旧对比给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地产也似乎在这个城市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新的购物中心不断开门迎客。
可是,在这个城市那么多高楼耸立,一个城市的消化能力究竟有多大?作为一个风险回避者,我的所有疑虑在徐斌的数字依据中仍然没有打消。
“洛阳是个好地方”,来过的人都这么说。如果不用考虑生计,如果有一份不错的存款,回到这里生活真的不错。但是,当我站在城市高处,望着一排排新建的高楼时,心中竟生出莫名的恐慌感,仿佛有一只失控的巨兽,扑面而来。
一个城市在不停打破自己的发展边界,抛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未来规划。不断有人长大离开故乡,在大城市置业,也不断有人想要落叶归根,想用买房与故乡再产生连接,只是,也许多年以后再回头,家乡早已不见。
延伸阅读:
回乡买房?小心下一代再上演逃离家乡的悲剧
(来源:城市数据团)
每当新年过后,无数的人们就开始逃离家乡,涌向北上广。逃离并非你我所愿,但是我们却无法选择。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在一线城市,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满脑子里都是利益交换、以及物质上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现状,然而我们没得选择,社会的资源高度集中,而且未来还会继续集中,仅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人可以不要在流浪-----水木然
最近有个热门新闻,北漂家乡买房6年至少亏了50%,而且无法脱手,并非孤例。在中西部大多数的小县城,新城成了鬼城,大量新盘无人入住,二手房转手困难,房子成了欲割难舍的负担。
故乡楼市的诱惑
北上深的房价,动辄每平米六七万元。辛苦打拼了N年,发现手里的钱在大城市连个首付都不够。更操蛋的是,社保年限攒不够,购买资格都没有,眼看着房价就绝尘而去,首付比例越调控越高,彻底失去了追赶的信心。
家乡地级市房价只有六七千,县城只有三四千!在家乡买房,首付不高,按揭压力也不大。狠狠心就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因为外来人口不多,故乡房子很难出租,自己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无法自用,每月还要供楼,付管理费、物业费,车位。几年下来,涨幅不大。卖吧?很难在合适的价位找到真正的买家。仅有的资金交给了故乡楼市,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更买不上了。
所以,回地县级买房是件风险极大的事情。除非你的故乡是中心城市(武汉、成都之类),或者中心城市附近的城市(廊坊、东莞、嘉兴之类),或者是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城市(徐州、泉州之类),或者你真的想返乡发展,否则,还是克制住诱惑吧。当然,如果你是自住的,当我没说。
很多人就想问,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回乡买房有错吗?你买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浓浓的乡情,如果不回老家买房,就要面临父母养老,孩子上学各种困难,而且自己将来养老也可以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但是作为提醒,建议咬咬牙去强二线或环一线较好,否则,要小心掉进吃钱不吐骨头的陷阱!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在大城市呆着呢?不得不说虹吸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经典的话被后人归纳为“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原因很简单:所有的城镇化,都带来人口失衡。中国是政府分配发展机会和资源的国家,人口、资金必然是持续流向高级别的城市。总之,首都、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或者中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永远都在绽放光芒。
什么是大城市的集聚效应?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供应越来越重要,由于需求集中形成了规模效应,人口集聚让聚落发展为乡村,再从乡村发展成为城镇。人越多,均摊成本越便宜,所以大城市基础设施、物流、交通也更为发达,服务水平也更高,自然就让生活变得更方便。
而人口的聚集会带来产业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使企业更容易做大做强,从而创造更多就业与收入,吸引更多人来,那这些人大部分是外地人,稳定的工作,促使很多人不得不买房。人,就业,公司,资金四者形成循环效应,不断的边际扩张。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全国尺度的人口流动图。
那么,这些地区在跨省的人口流动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请看下图:
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
年轻人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
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心: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
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
因为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
不买房不要户籍不照样可以在大城市生活吗?
中国没有种族歧视,没有种姓制度,但房子和户籍,还是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类群。一个外地的孩子,从小出生在广州,一直以为自己是广州人,老家的人说他不是广州人,他还哭闹。结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师亲口告诉他:你是外地人,只能借读。那一刻他终于含泪明白了真相。
现在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拼爹了。你出生的第一天,是住在红房子协和的VIP,还是区中心医院的走廊,基本决定了你今后28年的命运。你出院的时候,拿得是京沪大城市的户口,还是农村小县城的户口,基本决定了你35岁之前的一切。
很多年前,在广州火车站,亲眼看到无数的农民工,他们背着蛇皮袋和大包小包,艰难的走出火车站,然后两眼无助的四周眺望,希望可以发现一个招工启事。那天还下着大雨,很多农民工,男男女女,卷缩在车站的破屋檐下,场面让人心酸。
二十年过去了,历史再一次轮回。现在的穷二代,大学毕业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城市。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在出租房放下行李之后,就立马出去面试找工作。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恶劣的生存状况,他们敢于挑战困难,直面惨淡的人生,永不气馁。但这批人现在饱受折磨,主要是:关系网和行业垄断带来的就业不公平,高房价造成的贫富差距。他们绝大部分人的命运可能是,辛劳一生,晚年凄凉。
现在很残酷,未来更残酷。
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
大城市不生产人口,它们却是人口的抽水机。而且这个抽水系统更像个永动机,永远停不下来。
而它们抽取的水源,则来自经济排名靠后的那些省份: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等。总体而言,抽水的省份远远少于被抽的,这是一个清晰的遵循幂律规律的世界。
我们可以在空间上清楚地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半个中国的人口,以省为单位来观察的话,全都在净流出,而少数净流入的地区,则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北京天津两地。
因此,到底是由谁来背未来的2.5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呢?
我不知道,可能是上图中黄红色的任何一个地区。
2050年,2.5亿劳动力的净减少,以及高达31%的老龄化率。 35年后留给中国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
未来,假如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的劳动力总量在2050年时仍然能够维持2010年的水平。
那么,这三个城市需要从哪些省份抽取多少劳动力资源才够呢?
假设这三个一线城市从2010年至2050年都不再有移民进入,那么其劳动力的缺口如下图所示:
将这三个城市的2050年劳动力缺口值按照比例分配到”供给省“,并且推算“供给省”在2050年的人口自然变化值,将这两个值叠加起来,即可看到在“北上广”抽满之后这些“供给省”所剩下的“血量”。请看下图:
当然,这只是这些省份被北上广抽血后的情景。其实这些省份本身也有不少抽血大省,比如江苏。它虽然被上海抽掉不少,但是它还能从临近的安徽河南等地补回来一些。总体而言,假如考虑全国情况,这张图里有些省份的血量会变得更低。
写在最后的话:
北上广深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所有资源和福利,具体包括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政策优惠,生活福利。
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压力使人进步,苦难让人成长。人生的意义就是一代一代的往上爬,这代人为下一代当梯子,如果中间的某一代塌方了,那么就重头再来,反正就是不断的往上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