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老板库克去年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协助美国执法机关解锁恐怖分子所用的iPhone,引发不少争议。但如果你只把这看作市场手段,就低估了库克的雄心,他的目的是要“教育公众隐私权的重要性”,并坚决抵抗政府的“越权”行为。库克是硅谷科技业“CEO-政治家”潮流的一个典型。这批高调的参政者已经不满足于获得名望、也不愿仅在政府里挂职或在幕后游说,而是希望能长期为自己的价值观布道,直接影响公共政策。商业头脑加上使命感,这些“CEO-政客”能否真正推进公共事业的改革?
科技巨头的老板为何越来越喜欢转型政客?欢迎回顾《经济学人·商论》2016年三月刊文章《巡回演讲》。
美国企业家的公民意识发脉于亨利·福特(Henry Ford)呼吁世界和平、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呼吁普及教育的年代,到90年代以通用电气(GE)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为代表的“CEO-名人”热衷于著书立说。而最新的“CEO-政治家”涵盖从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到联合利华的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他们在种族关系、气候变化和同性婚姻种种争议话题上选定了立场,倡导改革。科技业的“CEO-政治家”是其中最高调的人群。他们不满足于获得名声、也不愿仅仅在政府里获得一个职位或者在幕后游说,他们希望能长期为自己的价值观布道,主动影响公共政策,并说服正义的人们追随自己的事业。
2001年微软与美国司法部激烈冲突的反垄断案让科技业老板们认识到,非但不能蔑视政治,还要投资于游说,乃至于塑造公众舆论。Facebook的老板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正在推进让全世界的穷人免费接入互联网的计划,因为他宣称“上网是与教育和营养一样的一种人权”,当然,这么做还能顺便帮助Facebook在全球最大的年轻人市场增加用户数量。Facebook有16亿用户,比中国人口还多。苹果去年的总收入为2340亿美元。当企业的财富和影响力远超大部分国家时,很多人会觉得科技公司比政府更值得信赖,产品界面和算法的细微变化都能对生活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参与公共活动也要符合公司的核心使命才会被接受,而公然的自利行为也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在库克vs.美国政府这件事上,尽管他赢得了科技进步派的忠心,但也让很多美国人同情政府。无论做CEO还是政客,能否准确判断公众情绪、获得他们的支持都至关重要。
纵观近年来BAT等科技界领袖的“两会”建言,似乎已经有了硅谷的影子。中美科技巨头确实越来越相似:巨大的市值、庞大的用户群、高科技给予它们洞察市场、消费者的行为与喜好的“上帝之眼”,是否也同时赋予它们更多引领与前瞻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