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汽车,包括现在比亚迪的超混技术,很多概念,并非中国人首创。
甚至国外汽车大厂,很早也有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丰田和日产,还有通用,早年都有不错的新能源概念汽车,虽然性能、续航、还有智能化,和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毕竟已经进入了产业化的第一步,只要不断迭代升级,就能够不断摊薄成本,培育产业链,培养人才,市场规模终究还是能够大起来的。
现在新能源汽车,能够在市场打的,只有中美两国,而美国只有一家特斯拉独苗(而且全球最先进工厂在上海)。
国外的老厂,没有一家能够打的。而国内的老厂,尤其是合资企业,也纷纷在产业赛道更换的时候,遭遇了致命的危机。
中国市场对于外资车企不仅占有率重要,还是很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这些国际大厂,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以后,整体利润下滑更明显,不得不进行全球裁员,甚至日本的本田和日产,要走到不得不合并的道路上。
仔细思考起来,最核心的还是
“路径依赖”,越大的产业,这种依赖导致的后果就越严重。
汽车产业是一个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链,大众化的民用工业品里,价值链最高的产业。汽车产业,不仅解决大量的就业人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还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角。
在合资车大本营的广州、上海、长春,由于合资汽车的衰败,甚至会带来局部的失业和萧条。
归根结底,原来在汽油车时代,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集团,包括强大的工会集团,也包括了石油利益集团,很难转向。一个人的远见卓识,抵不过一群人的利益固化,更抵不过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这事情只能拖延着,然后祈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终衰败,或者限制在一定规模,或者是走不出去
......
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唯物主义的,并不会因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阻碍,就会停止进步的步伐。
西方人控制了全球大量的石化资源,美元还捆绑了石油的交易,所以能源权和金融权,加上军事霸权,产业霸权(诸多燃油车专利)等等,形成的路径依赖,更为顽固,更难改变。
如果仅仅是石化能源,以及汽车产业,美国可以团结盟友,一起通过高关税等手段封锁抵制,保持原来的燃油车优势,在中国市场的损失,就及时止损,该关门就关门,该退出就退出,该裁员一部分就裁员一部分,起码不至于汽车产业坍塌。
但是,作为产业链之
“王者”,新能源汽车产业,衍生出来的很多技术、供应链、人才队伍等等,会在很多其他行业,产生“集群效应”,等到西方人发现,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其他领域,在智能化其他领域,等等,诸多方面,他们都已经被锁定在上一代的技术上。
—— 依赖石化能源,就得死守传统的燃油车阵地。
—— 死守燃油车,那么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的电池产业,电机产业,电控产业,充电桩等等,整个产业都发展不起来。
—— 没有了移动能源相关技术,那么绿色能源的光伏、风电等等,储能领域必然进一步落后(毕竟很多储能也是用电池)。
—— 没有了汽车的高度智能化发展方向,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就发展不出来,人才既无法培养,也无法维持,自然更谈不上技术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