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日报  ·  罕见!兵马俑发掘有大发现 ·  2 天前  
收藏大视界  ·  40年前供销社卖过的15种生活用品,大部分都 ... ·  3 天前  
收藏大视界  ·  40年前供销社卖过的15种生活用品,大部分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史实中的康熙收复台湾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2-15 00: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势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将长年抵抗的南明朝廷追入缅甸,擒获永历帝,并将他处死。南明势力刚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又盘踞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各拥重兵。他们的财政、户部不得核查。吴三桂且可向全国选派官吏,号为“西选”,吏部不得掣肘。军饷开支浩大,“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魏源《圣武记·康熙戡定三藩记》)。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氏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自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力和政治领导,郑氏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目标的海上武装。东北则有俄罗斯人入侵,在黑龙江上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屠杀和掠夺当地人民。西北则有噶尔丹崛起,以伊犁为巢穴,其军锋和影响远及于内外蒙古、南部新疆、西藏、青海以及中亚细亚,势力强盛,窥伺中原,成为清朝的严重威胁。离北京不远,又有察哈尔蒙古布尔尼之心存反侧,蠢蠢欲动。中原地区,还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明朝遗民亦在积蓄力量,俟机待发。整个中国大地上布满了大堆干柴,一个火星的迸溅,就会燃烧起燎原大火,清王朝危机四伏,统治极不稳固。

  

康熙逐渐成年,首先擒拿鳌拜,夺取权力,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忧,随即集中力量对付南方三藩,决心割掉这一恶性肿瘤。经过八年苦战,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叛乱,趁着告捷余威,又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

  

与台湾又战又谈

  

清朝与台湾郑氏政权,两岸对峙20年,有时战争,有时谈判,打打谈谈,一直呈胶着状态。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发兵攻福建、广东,与清军作战,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福建总督姚启圣派副将黄朝用赴台。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清圣祖实录》卷一百零九)。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决策选将

  

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继立。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二十一年“户科给事中孙蕙条陈,台湾进兵宜缓”。“(二十一年)七月,彗星见,井宿度,尾长二尺余”。令百官言事,“尚书梁清标奏,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奏请暂停台湾进剿。”(《清圣祖实录》卷一百零三)。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调走了认为“台湾难攻且不必攻”(《圣祖御制文集》三集卷二)的水师提督万正色与福建将军喇哈达。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

  

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需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

  

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此时,郑氏窜犯福建、广东的军队已被福建总督姚启圣逐出。姚亦主张攻取台湾,说“台湾断须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扬”(姚启圣:《忧畏轩奏议》),并已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师。但作战方略上,姚启圣与施琅意见分歧,致出师日期一再推迟。施琅请求康熙给予“专征”之权。督抚只管后勤供应“摧趱粮饷”,指挥作战全部由自己负责。康熙同意施琅的请求。姚启圣此后无权过问作战事宜。但他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战斗与善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五年以后,康熙见兰理,极嘉奖他作战英勇,“问澎湖战状,命解衣视其创,慰劳甚至”。总兵朱天贵“以十二舟薄敌垒,焚其舟,杀伤甚众,战益力。俄中飞炮,仆舟中,犹大呼杀贼,遂卒”(《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朱天贵传)。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封郑克公爵,封刘国轩侯爵,“降众四万余,或入伍,或归农。”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施琅因平台湾功,封靖海侯。他与郑氏有杀戮父子兄侄的大仇,有人认为:施琅战胜必定会进行报复。但施琅未妄杀郑氏一人,他说:“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收复台湾后,又发生弃留之争。有人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也有人说:“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台湾历史纲要》135页)。施琅反对放弃台湾的主张。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屏蔽,倘若放弃台湾,必为红毛(指荷兰)复占,“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康熙赞同施琅的意见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