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发展改革  ·  S4最新进展!计划至2025年底项目具备交工 ... ·  13 小时前  
上海发展改革  ·  【虹桥之上】为企业提供出海服务,虹桥海外发展 ... ·  18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晚九点半停止写作业!一地教育局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应知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19-03-15 06:45

正文

导读

每一个大湾区,都少不了龙头的引领作用,规划虽然囊括了9座城市,但是真正唱主角戏的却只有港澳广深。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 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纲要内容

(已看过纲要的读者可直接看下面解读)

●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自然延伸、辐射到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需要在不同体制下实现人、财、物的便利流动,尽量将三地优势叠加发挥出来。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将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  支持珠三角九市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 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  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 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 (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  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  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  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  支持 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目标定位

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方向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重点任务

加强务实合作,认真组织与香港、澳门的工作对接会,充分沟通了解彼此的发展规划和合作需求,围绕经贸、科教、金融、旅游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谋划推进更多合作项目,找准合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大中心城市

香港、澳门、深圳、广州



具体事项

● 发挥 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 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  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 高效连接 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 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  有序开展国家 高新区扩容 ,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  开展 广州新机场 前期研究工作,规划珠三角 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 交通项目。


●  以 珠海、佛山 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 深圳、东莞 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  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   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 粤剧、龙舟、武术、醒狮 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


各城市定位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海洋文明主导的大湾区经济,无疑是最高水准的经济形式。 而每一个大湾区,都少不了龙头的引领作用,规划虽然囊括了9座城市,但是真正唱主角戏的却只有港澳广深。

具体定位如下:

• 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


• 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 广州:国际商贸、交通枢纽、科教文化中心;


• 深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 珠海:国际创新资源进入内地的中转站;


• 佛山:制造业创新中心;


• 中山:珠江西岸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 东莞:国际制造中心;


• 江门: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


• 惠州:生态担当,深圳、广州东进平台;


• 肇庆: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城市;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舆论期待最高的深圳,在四大城市中的关注度,却显著不及预期。根据纲要全文搜索,深圳被提及39次、香港102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其余7市,珠海被提及20次、佛山9次、中山9次、东莞8次、江门7次、惠州6次、肇庆5次。


亮点与解读

亮点


1、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2、香港车牌汽车,未来随便进出深圳!不用挂两地牌,省了一块铁皮。去香港买车吧!


3、港澳医疗机构在珠三角九市,可以独资或合资合作开诊所了。


4、粤港澳三地保险机构,可以联合卖跨境汽车保险和医疗保险产品了!


解读与建议


1、企业家 应该重点关注三个城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专注科技创新;深圳,科技创新中心,超前布局海洋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发挥深中通道、机场东高铁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心区、临空片区、会展片区三大片区产业组团,打造金融产业生态圈;广州,航运枢纽、航空枢纽、贸易中心。理论上越是河流上游对工厂环保查的越严。


2、重点平台: 湾区大学可能落地福田河套或东莞滨海湾。前海、滨海湾、南沙、横琴、福田河套、翠亨、三龙湾、松山湖周边的价值高,有2条地铁以上的房子优先考虑。另外也可以看看稍远一些的知识城、潼湖、深汕特别合作区,而肇庆新区、大广海湾离核心区太远了。


3、轨道交通 规划提前了解,已经确定建设的广州地铁7、18、22、28号线,东莞2号线,佛山1、2、3、4、11号线站点,可重点关注。


4、买房者 应该重点关注广州、深圳,或者50分钟车程内的周边城市房子,佛山新城还有18000的,张槎还有15000的,容桂还有12000的,并不贵。撰写:林福江


5、南海三山、顺德陈村 可考虑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广州南站,开发平胜、林岳片区和吴家围片区的万亩土地。


6、珠海和澳门 可在十字门建设“一河两岸”综合旅游区,促进珠澳旅游合作发展和横琴开发。


7、科教、轨道、产业融合处: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广州交通大学(知识城)、佛山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对所在新片区有拉升作用,产业集聚的区域、轨道交通密集的区域,公办小学附近,是置业的潜力片区,离中心城区15公里也不怕,例如北滘新城。


8、粤港澳三地将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以及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深圳河套、东莞滨海湾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6个经济区,形成「3+6平台」,推动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新、创业、就业和生活,促进三地融合发展。


紧迫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两种社会制度、三个省级区域、四个中心城市,协调不容易,让香港青年接受内地的个税也不容易。但《广东地理》先讲交通问题。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常住人口最多、机动车保有量最大的四个城市。四市机动车保有量总和已超过1200万台,而且还在继续增长,虽然已经构建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但放眼未来,汽车拥堵成为常态,通勤耗不起,还是需要轨道交通网络承载湾区1亿常住人口的出行。


地铁2019年2月17日客流: 广州718.8万;上海697.4万;北京656.91万;香港约634.46万;深圳392.91万。这也就中国五大经济都市,其中三个在粤港澳大湾区。


在发达城市,以轨道为主的交通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湾区中对内要让城际铁路通达香港机场、深圳湾、前海、宝安机场、长安、虎门、南沙、翠亨、横琴、澳门机场,对外要以高铁通达汕尾、汕头、河源、韶关、阳江、茂名、湛江以及各邻省。


希望湾区特别是广佛深莞珠尽可能减少制式,少用云轨和电车,以适应未来跨线运营的需要,重视四种轨道的规划建设:

1、高铁 (广汕汕这种时速350的);

2、城际 (广佛环这种时速200的);

3、广州18号线 (160时速);

4、普通地铁 (80-120时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已开工的广汕、赣深高铁及穗莞深、广清、广佛环城际,最需要的是新建广湛、深汕、深珠、广中珠澳、珠江肇、江深、深广永这6条高铁,肇南、广佛江、深惠这三条城际铁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