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不知有多久没有上映过正经恐怖片了。一提到院线恐怖片,现在大家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天雷滚滚的国产烂片,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鼎盛时期的香港恐怖片?
最近,刚刚推出年度恐怖大片《失眠》的劳模邱礼涛导演,又带来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恐怖片,即将全国公映,真是久违。
影片叫《常在你左右》,古天乐主演,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经典的《阴阳路》系列第二部《我在你左右》,也算是对当年作品的重启吧。
影片采用香港恐怖片常见的三段式故事,由一起诡异的车祸连接起好几个人,引出三组互相牵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林家栋。林家栋饰演一位在殡仪馆工作的赌徒,欠债无数,经常靠职业便利偷棺材里的陪葬品。这一次,他偷了一个手镯,正是车祸中自杀身亡的那位女性的陪葬品。从此,厄运连连。这是一个常见的「冤有头,债有主」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蔡卓妍和张智霖。张智霖酒驾,跟蔡卓妍的车相撞,蔡的未婚夫身亡。为了实现未婚夫身前心愿,蔡买下了一栋度假小屋,做起生意来。
没想到,这是一个凶宅,接二连三地发生自杀事件。张一直为那起车祸心存愧疚,在报纸上听说蔡的厄运后,前来帮助她。结果张这人呢,也是个做事不按常理出牌的变态。
第三个故事是古天乐和佘诗曼。这个故事关于一张老唱片。旧书店老板的侄女去世了,老板总是听着她身前的一张唱片独自流泪,老板娘看不过去,就随意把唱片送给了佘诗曼。谁知道这唱片总是一次次出现在留声机上自动播放,音调也变成了恐怖的男低音。
阴魂缠身,凶宅,自杀,分尸,留恋人间的鬼魂,这些常见的恐怖元素被一股脑塞进了三个故事里。影片就像一部港式恐怖片大杂烩,有《阴阳路》的调性,有《人肉叉烧包》的变态,有《山村老尸》的冤魂,还有《三更》系列的人鬼情。
这些大杂烩显然是邱礼涛的常见路数。要问在港片式微的今天,还有多少导演在拍当年那些cult味十足的B级片?差不多只剩邱礼涛了。
高产的他30年出了近七十部电影,光是今年就一连出了四部影片,除了《失眠》和《常在你左右》两部恐怖片,还有一部爱情片《原谅他77次》,以及突破很大的警匪片《拆弹专家》,年度劳模称号跑不掉了。
《失眠》
一年拍四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也算是邱礼涛的特色了。观众熟悉他的多半都是《人肉叉烧包》和《埃博拉病毒》这样的cult片,但其实他的风格极为广泛多变,而且每部影片中他都放入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关注。
最直接的莫过于《性工作者十日谈》,影片改编自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古老生意新专业——香港性工作者社会报告》,讲述一名社工在夜总会推广性工作者权益过程中的见闻。
还有前几年的《雏妓》,镜头对准了东南亚的儿童性交易。2001年的《等候董建华发落》,一起真实案件的少年犯从「等候英女皇发落」到「等候董建华发落」,毫无避讳直接面向「九七」前后的香港社会。
《雏妓》(2014)
这些影片里都能看到邱礼涛身上非常尖锐的一面。他前年刚拿到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课题是香港电影的审查制度,业余时间他还写了不少文化评论,这些影片都可以看作是导演通过艺术介入社会的路径。
哪怕是在《人肉叉烧包》这种感官刺激的影片里,邱礼涛也放入了一些自己的社会观察。黄秋生饰演的变态杀人狂被警方拘留后拒不认罪,司法部用各种手段逼迫他召供,这一来一回的过程中,也展示了导演对香港司法制度的质疑。
《人肉叉烧包》(1993)
尽管邱礼涛对社会文化思考颇多,但比起香港其他善拍社会题材的导演,无论是擅长生活流文艺片的许鞍华,还是能把商业、艺术和对人情社会细腻体察紧密结合的陈可辛等等,邱导的影片风格倒是显得极为平易近人,甚至有种带着狂狷气的「随便」。
对于这一点,他的态度相当淡然,说会根据制片方的要求见机行事。老板说要有鬼,那就拍鬼,至于内核,无论是情感,还是社会讽刺,还是政治思考,这些都是导演的「软内容」,每部片里他都多多少少在制片方的「硬框架」里塞一些进去。这些限制对他来说都是能变通的,该表达的,还是会表达。
鬼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它看似可怖,其实是人类的情感寄托和道德尺度。面对不了死亡,于是便有了善鬼;人世往往无法公平地惩戒罪孽,于是就有了作为心理和道德补偿的恶鬼。全世界的鬼片,要么是人鬼情未了,要么就是善恶有报。
作为一部大杂烩恐怖片,《常在你左右》也脱离不了情感和善恶观。三个故事,有爱人离世的悲恸,有做了亏心事被恶鬼缠身的灾难,也有背负道德罪恶的歉疚。
除了情感,在个别细节中还是能看到邱导对社会的讽刺,比如整容失败却无法讨回说法的自杀者,还有蔡卓妍的度假小屋在接二连三发生自杀事件之后,便不断有媒体为了博眼球,不顾当事人感受对事件进行添油加醋的渲染,而明知是凶宅却不告知蔡的卖家却并没有受到任何惩治。
这部影片的恐怖指数并不高,它是一部以情感为主的电影。虽然有分尸镜头,有大撒血浆的场景,有气氛极为诡异的死亡案件,还有像女鬼爬行的梦游场景,但总体而言,情感的部分远远超过吓人的部分,这一点跟邱导今年另一部作品《失眠》完全不同。
东亚地区的恐怖片相当具有地域特色。泰国是独居一格的宗教氛围,韩国总带点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色彩,日本以阴森的冤魂为名。
而说到香港恐怖片,那就是类型片一锅粥乱炖,喜剧、功夫、警匪、罪案、僵尸等全部乱炖在一起,而且还特别喜欢讲短小精悍的分段故事。
《疯劫》(1979)
恐怖片如何让观众感受到恐惧?要么靠声画刺激,要么靠悬疑铺垫。前者比较简单,靠道具和声效,而后者就需要导演功底了。虽然香港恐怖片在六十年代末已经出现,但真正引起人重视,还是在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比如七十年代末,许鞍华的《疯劫》,第一次将悬念放在了制造惊悚的核心位置。
香港鱼龙混杂的殖民地历史,自然也生产了不少中西结合的恐怖片。比如余允抗的《凶榜》,就借鉴了西方丧尸片常见的恶心视觉刺激,中间还加上了传统的道士驱魔大法。
《凶榜》(1981)
喜剧是香港电影的重头戏,无论是警匪片、黑帮片、动作片还是功夫片,都喜欢带点喜剧色彩,恐怖片也不例外。周星驰的《回魂夜》,还有「开心鬼」系列就是成功的喜剧恐怖片范例。
到了洪金宝这里,则把功夫、喜剧、恐怖全部杂糅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类型片——灵幻功夫片,跟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尸功夫片各成系列。
九十年代的香港恐怖片几乎是钱升伟「数字系列」鬼片(《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和邱礼涛《阴阳路》系列的天下了。
前者结合罪案片,讲述离奇案件背后的灵异事件;后者受到日本分段式怪谈的影响,也开始采用三段式故事结构,《常在你左右》便是这一系列的延续。
《七月十四》(1993)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每部影片都像是讲了几个现代聊斋故事,给人留下恐怖的余味。
到了新世纪,恐怖片的套路快被穷尽了,心理惊悚片又开始大行其道。李心洁的《见鬼》和张国荣的《异度空间》都凭借演员的精彩表演成为了香港恐怖片的经典之作。前几年麦浚龙的《僵尸》也让人看到了港产恐怖片的新希望。
《异度空间》(2002)
而邱礼涛这部新作《常在你左右》,倒并没有像麦浚龙一样走新路,无论是剧情和氛围,还是鬼魂的人设,都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看的原汁原味港产鬼片大杂烩,喜剧、惊悚、鬼魂、命案、变态,虽然恐怖,但看完之后,总是心底泛起一股挥之不去的愁绪和感慨。
所以你明白了吗,一部好的恐怖片,真的不仅仅是为了吓你而已。
往期
精彩内容
跨越技术革命的电影摄影大师韦克斯勒(下)
看完终于确认,它击败所有美剧封王绝对是实至名归
不负半世纪的等待!我仅能给这部电影打100分,因为满分只有100
「电影日子·二〇一八」
365天,365部电影陪你度过
一个专属的私人放映厅
让一张日历,成为通往光影深处的云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