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公式】高中物理答题《万能公式》 ·  21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地球物理】回望地球物理勘探一百年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哪吒电影里的岩浆海真的存在吗?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科普】“薛定谔的猫”到底是什么?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高中物理】 150道经典易错题附答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19-12-10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我认识一个师弟,今年毕业刚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就去分期买了苹果pro,分12期,每期1600元 。而他当时的工资,只有2600元。
师弟这样还算好的,我还见过很多人,每个月不仅要还花呗,还要还信用卡、白条等等,对每个还款日期记得一清二楚。
我们这一代人,负债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但放纵肯定更不是
——就就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5月,本是草长莺飞的时节。

90后女孩陈淼 (化名) ,却决定用一盆炭火,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的职业是律师助理,似乎应该衣着光鲜,收入不菲。但实际情况却是, 月薪仅有3000元
她走后,母亲收拾遗物时发现,她竟然拥有 很多名牌包包等奢侈品。
除此之外, 还发现陈淼拥有14张信用卡,欠款高达87万。
陈淼没留下遗书,死因也无法得知。 但是母亲坚持认为,就是这些欠款,将她逼上了绝路, 怒而将相关机构,投诉到银保监会。
然而,不论结果如何,都无法挽回陈淼与这个世界的不辞而别。
真心期望这种悲剧不再发生。


然而,当看到最近的《95后信用卡消费报告》时,我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这份报告称,95后的超前消费意识更强。 信用卡最高刷掉收入的 60%; 每月透支消费、零储蓄的人,占到15%。
我第一次听说「月光一族」时,还非常惊讶。

怎么会有人不存钱?
可现在看到「月负一族」的大军来袭时,竟然不知该如何言语。

也许这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01
成为“月负”,只需一张信用卡


还记得去年的「支付宝锦鲤」吗?

获得价值上亿的「全球免单大礼包」后,信小呆即刻发微博: “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没想到「锦鲤之旅」才走了半年多,信小呆就因刷爆信用卡,又登上了热搜。
这个「天选」的女孩,才挥霍了半年,就开始为透支的信用卡,预支了焦虑。

我们没有她的同款幸运,但在刷爆信用卡的路上,殊途同归。
刚刚过去的狂欢购物节,就曝出一则新闻: 双11妻子网购140万,刷爆17张卡,丈夫被迫卖房还债。
我们都知道钱是赚不完的,却忘了欠钱也没有上限。 别说大人了,就连小孩,都防不胜防地刷爆信用卡:
在沈阳打工的曹先生,去年7月,收到一条奇怪的短信,“信用卡支付错误”。
心生疑虑的曹先生,立马跑到最近的银行。 一查,吓一跳,4张信用卡被刷了8.8万元!

后来才发现是他8岁的女儿,在家看直播给主播打赏的。
8.8万的欠款,曹先生和妻子,至少要打工3年,才能还得上。
过分透支信用卡,酿成了3个悲剧—— 不管是获奖后的及时行乐,还是买买买的疯狂消费,或是对金钱毫无概念的肆意挥霍, 都是一个又一个透支信用卡的缩影。
这年头,赚钱不易。

但「月负」很容易,一张信用卡就够了。
根据《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高达 797.43亿元;比8年前,翻了 10倍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1个月的信贷逾期总量,就能赶上8年前一整年的总量。
负债数量之大,负债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新式贫穷,成了新一代人的标签。


02

超前消费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如果没有信用卡,我们是不是就不会变穷?

其实, 信用卡在创立之初,只是为了方便月结。
1915年,在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为招揽顾客,扩大营业额,商家为优质顾客,制作了一种类似于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作为赊账消费的凭证。
顾客与商家约期付款,就不用每次消费都带上现金,非常方便。

这就是信用卡的前身。
至于超前消费,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两个老太太的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都进了天堂。

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 “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钱买了一套房,本来要享享清福啦,却来到了天堂。”
美国老太太喜滋滋地说: “我早早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
这个故事,对比强烈: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人生; 中国人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钱,来不及享受就死了。
这种「更先进」的消费观,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疯狂上演: 信用卡迅速扩张,消费主义大肆盛行,国民开始借钱为虚荣心买单。
在经典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说出了买买买的心声: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说过一个「时光机理论」: 那些在发达市场发生过的情况,在比较落后的市场,会再发生一遍。
超前消费的悲剧,上世纪在美国持续上演。 现在正在中国大地上,病毒式蔓延。
要知道中国历来是个储蓄大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勤劳的中国人们,储蓄比例远超美国。

甚至在好多美剧中,都会被调侃说: “美国人还能继续寅吃卯粮,只要中国人继续借钱给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像美国人一样,陷入刷卡购物的快感中,停不下来。
中国人的储蓄状况,也开始更像美国,甚至愈演愈烈: 根据中国央行去年8月份的报告, 中国有40%的家庭,是0储蓄。
而从年龄层面来看,更让人担忧: 中国年轻一代 (35岁以下) 有近6成,没有存款。
中国自古节俭的消费观,让中国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而当下兴起的超前消费,让我们的负债,节节攀升。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消费观,在几十年间就土崩瓦解; 吃苦耐劳的文化品质,败给了超前消费的舶来品。
曾国藩曾说过: “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

放在今天,超前消费,既奢侈又安逸。


03

疯狂买买买的背后

是能力支撑不起的欲望


我并非全然否定消费的积极作用。

从大的层面来看,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生产。
然而,消费也是一把双刃剑。

消费越多,银行可贷资金便会越少,不利于银行信贷的投放,也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对于个体,超前消费只会把你拉进欲望的沼泽,让你欲罢不能。
商家早已精通,如何给你喂药。

处处可见那些洗脑的广告: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有品质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20岁时喜欢的裙子,到40岁才能穿上,就没有意义了;
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然而,那些精致的语言,曼妙的场景,只不过给了你一种虚假的身份标签。

让你以为自己属于某个渴望的群体而已。
正如网络新词 「无产中产阶级」 ,就是指那些拥有中产的欲望,却没有中产的能力。

以为花了足够的钱,就能进入中产阶级的人群。
精明的商家,创造了一个个鲜亮的概念,你需要不停地消费来实现。
当你的口袋被掏空时,他们并不会放弃你。 他们会让你借钱,来继续沉浸在那虚无的梦境中。
《年轻,就是花呗》的视频广告里,三个年轻人,因为借贷,一个买了心爱的高档汽车,一个四处旅行,一个借钱创业了,个个光鲜亮丽。
最后一句广告词: 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每每看到这句话时,我就有种膈应的感觉: 借个万把元钱,就能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骗鬼啊? 钱不用还吗? 不用加倍还吗?
他们没有说的真相却是: “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一入借贷门,工资成路人。”
这些商家不会告诉你,越穷, 皮质醇含量越高 ,越有借贷的冲动,越有透支消费的欲望。
是的,「欲壑难填」, 这个社会的残酷,就在于给了很多与你能力不相匹配的欲望。

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商家总在无限制地勾引你的欲望。
他们盯着你的青春,盘剥你的剩余价值。

用欲望套牢你,用负债奴役你,直到你山穷水尽,能量耗尽。
而整个过程,手法隐蔽。

他们常常以情怀、梦想、价值为护体,把你的欲望合理化,意义化。
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到那时,你根本不知道将面临什么样的代价。
正如一位豆瓣网友的总结:
“消费主义把欲望变成人生价值,把无法实现欲望变成人生无价值。
现代人的痛苦,多多少少来源于此。
然而,消费主义真正为人们带来什么?
只是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欲望,空洞干涸的心灵,以及一无所有。”



04

当你透支消费,你在透支什么?


我的一位朋友,想在深圳贷款买房。 结果到最后 一步,却被通知审核不通过。
原来她之前也热衷于买买买,经常分期付款,或者在网贷平台上信贷消费。

那时收入有限,有时没及时还款,征信有了污点。
而消除不良征信的周期,要5年。 也就是说,她要5年后,才能实现住房梦。
她很懊恼地说: “透支消费,其实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其实她还算幸运的,没有在「透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生罗正宇,却没这么幸运。

2018年3月,他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通过微信,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断了罗正宇的最后一根神经。
相信罗正宇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 2243万 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

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 3万亿 人民币。
庞大的数字,不知掩盖了多少罗正宇这样的个体。
前些日子,一位21岁的女孩,在网贷平台上负债十几万,跳楼自杀。 她的父亲知道真相后奔溃了,看着女儿的尸体,泣不成声。

在遗物中,父亲找到了女儿的手写账单,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月要还各大贷款平台的钱。

而最终她的银行卡里,只剩1块钱。
一开始,她只借了3000块钱。

然而, 还钱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利滚利的速度。

当债台高到无法承受时,她只能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当我写这篇文章,搜集材料时,我惊呆了: 大量的真实案例映入眼帘,除了几个引起轰动的事件外,多数人都沦为了沉默的螺旋。
诚然, 这些年轻人应该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透支消费,透支人生,透支身边的亲人,甚至透支了生命。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

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就在刚才,我打开某记账软件时,跳出来的是一则网贷广告;
我打开了一个视频APP,随之而来的还是一款网贷广告。
我打开一个常用的写作软件,又一个网贷广告。
打开一个新闻APP,第一页还没刷完,就出现了一个网贷广告。
虽然我暂时不缺钱,也没有过度消费的习惯。
但是,这些广告如此醒目,利息如此低,放款如此简单,时效又如此快,倘若我是一个想带女朋友去旅游的穷屌丝,我会不会尝试呢?
就算我这次很理性,远远地躲开,可下次呢?
这些广告就这样如影随形,出现在手机里、电脑上、地铁通道里、电梯门上......
它们有资本的助推,有算法的加持,有媒体的裹挟。 而你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
每一条网页、每一条植入广告、每一个路边灯箱,或每一条朋友圈信息,可能都在影响你的潜意识。

让你莫名其妙就做了以前不会做的事。
哪天你醒悟过来,发现自己和女朋友,蓦然站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高原湖泊。

而手机则收到一个5万元按时还款的提醒。
一切都很方便,一切都很猝不及防,一切都来不及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一个很有争议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