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棕榈大道
棕榈大道成立于斯坦福大学,拥有来自世界名校4000+导师提供学术、实践背景提升及海外硕博申请指导。 咨询美国本科申请请关注公众号: palmdrive_undergrad 咨询美高申请请关注公众号: palmdrive_highschool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1眼新闻  ·  事关公积金贷款冲还贷 官方答复来了→ ·  昨天  
暴疯团队俱乐部  ·  新手出海赚美金,不做什么? ·  昨天  
暴疯团队俱乐部  ·  新手出海赚美金,不做什么? ·  昨天  
佰赞咨询  ·  佰赞师资-冯南石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棕榈大道

为什么大家都挤破头去国外读博?

棕榈大道  · 公众号  ·  · 2024-11-03 21:30

正文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 超过了 61 万人。 国内博士数量猛增情况下,选择出国读博的同学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简称 SED)去年发布的 2022 年博士统计数据中显示:


美国教育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从 2021 年的 52,194 个增加到 2022 年的 57,596 个。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当中,中国学生的总数以绝对优势居于首位。 以 2022 年为例,中国学生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数量,占国际生总数的 37%。



知乎上大家也在讨论,国内的资源也不错,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读博呢?出国读博到底有哪些利与弊呢?

如果看完全文 你希望再了解一下出国读博选择

你一定要回来领取 【全球博士申请完全指南】

💡理工、文社各科博士学制介绍

💡各国项目例举和选择思路

💡博士申请材料全解析

💡推荐信、套磁、面试等干货指导

添加小助手,回复 【博士】 ,从此懂行!

仅限 30 份,先到先得


选择出国读博优势有哪些


国内外读博都有哪些具体差异呢?大家都是因为哪些原因考虑选择出国读博呢?

PART 1


追求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我选出国


国内国外的科研环境确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科研环境中,可能目标和所追求的也不一样。这里所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以下仅为一种趋势体现,不代表每一所高校和实验室都是这样)

培养模式



国内博士培养体系主要以科研成果和 发表文章为主,强调文章产出 。国内的博士生往往需要承担较多 非科研性质的工作 ,如帮助导师处理项目、填写报表、申请基金等,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专注于科研的时间。

国外博士培养更注重 科研整体能力的培养。 以欧洲为例,博士生除了科研工作外,还需要参加专业课程、学术会议,并接受科研软实力培训,如学术报告、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这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博士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棕榈学员 X 录取哈佛 PhD

本科期间的一次交换激发了我想出国读博的想法。我在交换期间的感受是,国外的科研环境更加自由和纯粹一些,我可以更加 专注在我希望做的课题项目,受到周围环境干扰也会更少。


我能感受到项目组导师和我是 处于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 ,如果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可以放心地去和他沟通,即使有一些东西我不想做,也可以去大胆聊自己的想法, 你能感受到导师对你想法的尊重和包容,不会给我很大的束缚。


另外国外科研环境相对也更加纯粹, 导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中 ,相对教学和行政工作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在给到博士生的指导也会更加全面和具体。


科研环境



海外教学模式下,科研环境相对更 自由、开放,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 国外导师更多地扮演建议者和评论者的角色,鼓励博士生自主研究和批判性思考。


大陆的科研环境则被认为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追逐热点、以影响因子为纲等现象, 这些因素也可能会要求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卷 ,某种程度上影响科研的质量和创新性。在竞争激烈的专业方向或是实验室,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发文压力。


如果简单而粗略地总结来说: 海博更难 (因为需要在一个问题上深挖深钻), 土博更卷 (以结果为导向,卷文章卷科研,竞争激烈)。



@棕榈学员 Z 录取 UCLA PhD


国内外的学术体系以及就业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国外,每个人都可以 按照自己的感受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体系。


@棕榈学员 F 录取港中文 PhD


海内外科研氛围有差异。我在学校待过一些课题组,也去参观了一些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我感受到国内外课题组组内人数的差异很大,大陆一个导师的组里有二三十人、三四十人都是常见情况, 这会导致研究方向易重合,我不喜欢这种竞争;而且学生和老师的接触不多,导师一般会花更少的精力在指导学生上。


海外院校的实验室的人会少一些, 能够非常直接且深入地和导师交流,竞争也会小一些, 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更容易错开,所以整体科研氛围更让我觉得舒服一些。


PART 2


追求更完善、更顶尖学术资源


国外的学术资源来说确实会更加丰富,且可以选择的顶尖院校也会更多。我们可以先参考两个 以科研指标为主的排行榜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



位居软科排名前 100 的顶尖院校中: 比较各国家 百强上榜高校数 美国(38 所)、中国(14 所)、英国(8 所) 位列全球前三。


其中美国哈佛大学位列榜首 ,连续 22 年蝉联全球第一, 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继续名列 2-3 名。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 位居全球第 4 和第 6,前十基本被英美大学包圆。


而在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 在 TOP 100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美国共有 41 所入选,占比 41%! 中国高校共 13 所入选(含港澳台),占比 13 %。


我们选取排名最高的大陆高校和美国最顶尖院校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图源:U.S.News 官网

上面为 MIT 数据,下面为北大数据,可以看到 MIT 专门做研究的学术人员数字是北大的两倍。

虽然哈佛这个数字要也略低于北大,但整体来说美国大学的科研人员数量都非常高。我们再对比其他国内高校——因为清华没有提供数据,我们查看浙大和上交 (国内高校排名仅次北大) 的数据,科研人数分别为 400+ 和 900+。

图源: U.S.News 官网


@棕榈学员 C 直博斯坦福 PhD


第一,我所做的科研是人工智能方向,客观来讲美国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整体实力很强, 在论文上可以看到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 ,还有像 Open AI 的 sora、AlphaGo 这样有影响力的 AI 产品。所以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去美国留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棕榈学员 Z 录取 UCLA PhD


因为初入机器学习领域时, 我所学习的论文大多来自美国,从大二开始我就坚定去美国是更好的学术选择。 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球,特别是在我的研究领域,这一点尤为明显。美国拥有顶尖的导师和完善的学术生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PART 3


海博更吃香,就业选择广


说到海外博士和国内博士就业选择,如果不细分某一方向或是细分某一就业领域,那么整体看海外博士的就业选择会更多。


首先 海外博士可以主动选择留在海外,无论是去业界还是留在学术界 (不过成功与否受到当地政策和国际局势影响) 在某些行业领域国外的领头企业更多,也有需求吸纳更多博士顶尖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以考虑选择留在海外高校继续博后或是任教。


而在国内, 前几年一直有着学术圈里洋博士>土博士的鄙视链, 有时,“土博”连进高校的入场资格都没有,更不要提在职称评选中被提拔为副教授了。


图源:

《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研究——以部分C9 联盟高校为例》文章


在 2015 年到 20 年间, 我国顶尖 985 中专任教师为海外博士背景和有海外经历占比达到了一半甚至还多。


同时政策方面,国内博也并不占优势。在几年前的杭州西湖区人才引进计划中,直接把 国内博=海外硕士,同时要求国内博士还需要三年海外经历。


图源:中国就业网


虽然后续也有高校发出声明取消了纸面上对于海外经历的招聘要求,但从今年一些顶尖 985 院校招聘公告里可以看出, 对于海外经历仍然有要求。


复旦大学博后招聘公告

图源:高校人才网


上交经管学院教授招聘要求

图源:上交官网


从以上政策和新闻可以看出,海外博的就业选择面更多,且高校以及政策都对海外博更加友好, 当然这些前提还是建立在不是“水博”, 有一定学校 title 和真材实料加持的情况下。


出国读博也有一些劣势


环境好、压力小、海外读博千般好......但海外博也有一些你可能看不到的背后辛酸泪。


文化融入不了的痛苦



读博可不像读硕,读硕时长仅为 1-2 年,文化融入不了那么坚持两年回来就好,在国外日子就是上课学习。 而博士更像一份更长时间工作 ,不仅是埋头苦学,也需要和教授和实验室的同僚沟通。



@棕榈专业导师 Y 斯坦福 PhD 在读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对这里不太了解,买东西和出行都很麻烦,上课也不习惯全英文环境。一开始我也尝试去了解当地文化和融入环境, 但是后来我觉得无论花费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得到归属感。


斯坦福的学生基本都会有一个体育特长,会听到小组的同学聊参加划船比赛、跑步、滑雪、hiking 等等, 我感觉与他们的文化差异是有一条鸿沟在的。


学习是真苦啊



别再说海外博是水博了!我学哭了,只是我不说。



@棕榈专业导师 W 卡耐基梅隆大学 PhD 转硕士


我过去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在美国选三门课就上得“要死要活”。然而,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我现在完全理解了这种感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