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法指引  ·  【镜鉴】市长高火君,被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郭天财教授:农民叫我“郭小麦”(上) |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09-24 12:09

正文

我出生于1953年,小的时候,经常是吃不饱饭、饿肚子,能吃上一顿白面馍,是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人民日报评论,人民视频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郭天财,我从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已近50年了。小麦是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总贸易额最高的一个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还是我们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和战略储备物资。在所有的谷类作物当中,小麦是唯一一个含有面筋的。因为它含有独特的面筋,可以加工成种类繁多的面食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膳食需求。

小麦播于晚秋、眠在冬季、长在春季、收在初夏,历时八个来月,二百三四十天。由于小麦生育周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是全世界公认的稳产作物。

我是1974年,被保送到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学的是农学专业。上大学期间,我就参加了小麦科研组。毕业留校以后,学校让我除了教学,同时从事小麦科研,从此我就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从事的学科,是作物栽培学科的小麦栽培。我们知道小麦要增产,一要靠良种,二要靠良法。一个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小麦新品种,如果没有配套的栽培技术,它同样获得不了高产优质高效。这正如我们生了一个脑子非常聪明的孩子,如果我们不给他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他将来同样考不上北大、清华。

这把小铲子和这个钢卷尺,是我下乡的一个标配。我只要下乡去看小麦,必然带这两件小工具。这个小铲子,我是用来挖土,挖小麦的根系,看土壤墒情,看小麦根系的生长状况,然后把植株取出来,看植株。这个钢卷尺,我是用来测量小麦株高、叶片长度等生长状况的。这两个小工具,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它就好比我们中医看病用的听诊器一样。用这两把小工具,我可以准确研判小麦长势如何,是不是长得健康,还是出了什么问题。

2023年11月20日,郭天财教授(右)在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调研麦播质量。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河南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2.5公斤。当时我们河南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小麦小麦,不过一百(斤)就是当时小麦的亩产不超过100斤。如果能超过100斤的话,就已经是很高产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主持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当时我主持承担的第一个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就是小麦高产优质高效五大技术系列攻关研究与示范。第一个系列就是小麦亩产千斤攻关研究。因为河南省当时小麦的平均亩产水平是224公斤。我提出来这个课题之后,有人说,郭天财又是刮浮夸风啊,又是搞大跃进的,小麦咋能够一亩地打1000斤呢?

但是我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根据它具备的产量潜力,以及发达国家的小麦高产经验,我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从种子、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控、种植模式、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综合入手,经过连续三四年的攻关,终于实现了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

1999年,我们指导焦作市成为全国首个小麦千斤市。同年我们还在偃师市(2021年3月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连续两年实现了小麦亩产超600公斤的高产纪录。这些高产攻关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从栽培技术上引领支撑我们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目前已经接近450公斤。并于2022年和2024年,创造了小麦亩产超900公斤的高产纪录。这就充分展示了小麦的增产潜力还是非常大的,也充分展示了我们综合运用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肥水管理、绿色病虫害防控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支撑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大的潜力。

2024年9月4日,郭天财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为了学习借鉴高产小麦国家的经验,我先后到过南美洲的智利,欧洲的英国、德国和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小麦高产国家进行考察。我们目前的小麦产量水平,与这些发达国家,应该说还有差距。尽管我们国家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将近一倍。特别是我到智利考察,这里曾经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1200公斤的高产纪录。我觉得我们要提升河南和全国小麦单产水平,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抓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研发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尉氏县麦田考察调研的时候,我在现场。他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未来粮食生产发展,要抓好四梁八柱。四梁就是耕地、水利、科技、政策,八柱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小麦科技工作者,要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要在四梁八柱上,全方位夯实小麦安全的根基。把我们中国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转变为生产强国;把我们中国小麦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产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