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非凡油条
非凡油条新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2025元旦北京限行吗?高速免费吗?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4-12-22)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非凡油条

京津冀协同创新,到底如何?

非凡油条  · 公众号  ·  · 2021-12-24 16:59

正文



创新究竟如何在城市群中辐射?



随着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字眼多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作为首都北京所在的区域,京津冀虽然在地区生产总值、协同程度上逊色于长三角城市群,但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已经上升为了我国目前仅有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另两个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



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协同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协同创新的发展,需要以北京作为纽带整合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以此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在2015年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一文中,“创新”被多次提及。


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作为整体定位,具体到省市的定位中,北京、天津分别致力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提到创新如何影响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技术溢出。


诚然,创新一般首先在具备丰富人才、资本、高校等资源的中心城市中发展,慢慢地扩散到周边。最早期的中心城市,凭借自身的优势,会吸引周边区域的优质科创资源聚集,在逐步将自身打造为产业发达、创新活跃的地区后,知识、技术、产品就不断溢出。


这个溢出,除了基于中心城市本身承担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责任外,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各种大城市病的出现使得中心城市的创新成本增大,为了缓解负担,中心城市也要将一些创新功能部分转移出去。


当然,随着周边区域从技术溢出中获益后,它们生产的产品、创造的技术也会回流到中心城市,形成双向流通,协同发展。


一般来说,离中心城市更近、与中心城市的技术结构、制度氛围更相似的城市,会更顺利地受到创新扩散的影响。


知识的传播是创新溢出的一个途径。而一些知识往往需要供应商、厂家、客户等各类合作者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反馈才能得到更好的扩散。


当然,技术结构越相似的城市,两者之间的承接也会更为顺畅,在制度氛围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传播交流,创新的扩散受到的行政与市场等壁垒也会更弱。


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创新来说,三者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毋庸置疑。且相对于其他更偏远的省市而言,作为区域中的三个省市,其壁垒隔阂相对薄弱,但在技术结构的相似程度或者说城市之间的创新产业结构承接上,京津冀区域还是弱于长三角。



作为引擎的北京,带领效果整体有提升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至今,北京作为首都,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自然是作为核心城市担起创新辐射与带动的担子。


2016年,随着《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北京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有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在2017年的时候,就要实现科技创新质量的新跨越,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雏形;2020年,则是进一步强化有关功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再到2030年,“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则进一步提到了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该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的目标。


作为首都的北京,敢提出这样的规划,也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从科研方面来说,清华、北大、人大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坐落在北京的海淀区,优质的科研团队带来强大的科研力量;在科技区域上,三大科技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的发展,也吸引着众多的科技资源集聚于此,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与落地。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与经费投入均为全国前列。


在实力上,2014年以来,北京在国家科技奖项的获奖上累计占全国的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在北京的带动与津冀的努力下,目前京津冀区域整体的科创发展还是有进步的。


2013年至2018年期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了80.99,其中京津冀的创新能力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分别由3.01增长到15.11、由0.64增加到18.05,三地的进步也各有所不同。另外,三地的合作专利数量也从5819件上升为8673件,增长了49%。


其中,研发投入作为创新的首端,京津冀区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2.99%提升到了2018年的3.36%。


自2011年起,京津冀区域内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投入均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数量,在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上也呈现一定的同步性。在2017年专利申请量增速为负值后,2018年至2020年间其增速呈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体到产品上,区域内规上工业企业的开发经费投入总量与销售收入整体在波动中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果从区域内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京津冀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2013年至今的增速,基本在15%左右波动。在2013年至2019年间,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也由9451亿元增加到10146亿元,增加了7.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全国来看,北京带动津冀还不够



很显然,单看京津冀区域,其整体上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是在往前的。


但从全国层面来看,或许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速、中西部城市群崛起等多个原因,京津冀的多个数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如在京津冀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上,2013年、2020年其数值分别为2085.91亿元、7960.68亿元,接近4倍的比值。但从全国层面来看,2013年,京津冀区域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技术市场成交额高达43.79%,但2020年,该数值降到了28.18%。


其他的一些区域指标数值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相应值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内部角度来看,京津冀的协同创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些指标上,天津、河北的占比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与北京相比,三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如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上,即使天津、河北在区域内的比值分别从2011年的8.1%、1.3%上升到2020年的13.7%、7.0%,与北京之间的差距减小,但津冀与京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如人口专利拥有数量上,北京的优势也是远强于津冀。


2013年,在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上,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40.4件、9件、1件。经过5年的发展,三省市的该数值都变为了2-3倍左右,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上升到111.9件、20.6件、3.3件。


看起来大家都进步了,但看起来,津冀和北京的差距还是那么大。


其次,在多个指标上,好的是河北的比重慢慢与北京靠拢,但天津的表现似乎“越来越弱”。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如上面提到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整体提高,而三地的进步各有所不同。在这个不同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北京与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提高幅度都是很大的,但天津的变化极小,且与北京相比,津冀两地的协同创新与之差距还比较大。


数据来源:人民网


另外,相对于与津冀合作,北京有一大部分技术输出流向了津冀以外的地区。


从2019年的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来看,北京在2019年间的国内、国际技术交易合同分别为113029项、1595项。其中国内的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60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据了北京国内和国际技术交易成交额的83.2%。


除了落地本市的技术外,在流向省外的技术中,其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各省(区、市)。


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仅4908项,成交额282.8亿元。而流向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各省(区、市)的成交额占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比重就分别达到了36.1%、16.6%。


数据来源:《2019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创新节点要培育,产业结构需匹配



就目前京津冀区域存在的关于协同创新的问题来看,当然并不是北京不“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三者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一时之间的改善比较有限。


从上面的数据如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再结合北京拥有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所来看,北京的科创实力比天津、河北强大得多。


据研究,创新溢出一般会有一个“富人俱乐部”的表现。通俗来说,就是在复杂的网络中,富节点往往更倾向与另一些富节点进行连接。放到创新面上,其溢出一般会在创新水平较高且相差不大的两个城市之间进行。


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其实力在国内的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天津、河北的创新实力倒是与北京相去甚远。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区域网络中,作为第三大城市的石家庄,其在2018年的科技财政支出不足北京的3%,河北的其他城市更是低于这一数值。


北京没有优秀的创新节点与之连接,创新溢出效应的发挥难见成效。


所以,在这一方面,有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点在于,提升滨海新区、雄安新区、石家庄、唐山等地的创新水平以培育创新次中心或者创新节点城市。


除了创新节点的问题影响到区域的协同创新外,这3个省市间的一个发展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这一点我们其实在前不久的《河北GDP排名七年掉6位,京津冀怎样协调发展?》中就有强调。京津冀三者之间产业结构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互动与协作。


从2020年北京的行业产值数据来看,除了金融业以7188亿元高居榜首外,其次就是以5540.5亿元产值排名第二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了,再者为工业。


从2019年北京的技术市场统计数据来看,北京对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输出也涵盖了电子信息领域,但流向津冀地区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上。



可以看到,作为北京产值第一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其技术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流向津冀区域。


从目前天津、河北两地的产业结构来看,其还是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为主,即使河北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还不错,但是在产业结构占比中还不是很大。


单单是北京的创新结构与津冀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就对创新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即使是北京大力发展了创新型新兴产业,津冀两地的产业升级没跟上,区域内的创新产业链条就兴盛不起来。


最后,作为国内三大重要区域,再把京津冀的协同创新和长三角、粤港澳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在创新上,京津冀区域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整合平台。


在长三角区域内,G60科创走廊覆盖了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联动了9个城市,为城市的创新提供了交流与流通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有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进行“一廊十核多节点”的联动、驱动与支撑。相较之下,京津冀似乎没有大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总的看下来,协同创新,京津冀要处理的问题还真不少。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孙瑜康,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北京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05):78-84.DOI:10.14178/j.cnki.issn1007-2101.20210826.002.

整合创新资源共同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_解读政策_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6-09/02/content_5104846.htm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bjchp.gov.cn/cpqzf/315734/tzgg27/1277896/

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18/content_5109049.htm

北京将建成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_政策解读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cjd/202111/t20211125_2544500.html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发布 协同创新指数5年增长4倍多_人民网

http://bj.people.com.cn/n2/2021/0115/c14540-34529408.html

京津冀五年成绩单有哪些亮点?三地研发投入强度差距不断缩小

https://www.yicai.com/news/100395173.html

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市级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sj/202103/t20210312_2305538.html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统计年报 2019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http://kw.beijing.gov.cn/art/2020/12/8/art_1408_574946.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