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里说:“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为什么叫人日呢?
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是人类的生日。
《魏书》记载晋代董勋有《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为了纪念人日节,人们会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戴人胜、捞鱼生等。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
据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将彩纸剪成人形,或将金箔镂刻成人形,装饰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
“胜”,指首饰或装饰物。
唐温庭筠著名的《菩萨蛮》就有“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之句。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说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宋朝的蔡襄写《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
又《太平广记》引《杂五行书》:“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颗,女吞二七颗,竟年无病。”意思是说,正月初七这天,男性吃7颗赤豆,女性吃14颗,可以使一整年都健健康康。
和初一一样,这一天也讲究饮用加了屠苏或柏叶的美酒,以驱邪避毒,延年益寿。
《人日二首》(其二)
唐 杜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人们认为大年初七是一个缘分的日子,不宜发生矛盾冲突。
在这一天,大家希望以和谐的氛围迎接新的一年,让亲情、友情得到更好的延续。
因此,不让父母训孩子,是为了在这一天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表达对家庭关系的尊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