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本学术平台旨在发布历史学、金石学、民族学、文字学等学术资源,包括书讯、期刊目次以及重要论文等,打造覆盖港台、日本、韩国的学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目录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 公众号  ·  · 2025-03-23 07: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图片


目   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论洛克劳动理论的哲学种族主义性质 ——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宫敬才

摘要】洛克劳动理论的主旨是回答英国殖民者侵占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问题,试图以区分耕种性劳动与非耕种性劳动的形式证明,英国殖民者的耕种性劳动是取得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进行耕种性劳动,生活和劳动于其上的土地是“无主土地”,没有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所有权。这是哲学种族主义性质的劳动理论。用回到原生态方法检视的结果明证可鉴,洛克劳动理论在具体观点和内在逻辑两个层面存在根本性错误。马克思劳动理论在资本原始积累语境中展开,三个层面的内容标示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一是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客观历史逻辑中的种族主义性质,对包括“剿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猎获黑人”为奴隶在内的资本原始积累活动进行激烈批判;二是认定以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为例证的采集、捕猎和游牧等非耕种性劳动均为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三是为劳动理论建立哲学基础,“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法哲学根据,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哲学本体论根据。

【关键词】洛克劳动理论;耕种性劳动;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哲学种族主义;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

【作者简介】宫敬才,男, 河北东光人,山东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学习观探赜——以延安学习运动为例

高奇 ,张香丽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内生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经典著作;学习观

【作者简介】高奇,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张香丽,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学研究

跨界与融合:纳博科夫的反身份建构艺术

曹晓娇,张杰

【摘要】作家身份的确定通常是研究一个作家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流亡作家而言。然而,纳博科夫以反身份建构的艺术方法,在空间上努力摆脱地域与民族的羁绊,经历“边缘”与“中心”、世界与本土之间不断往复的艰难历程;在时间上反转作者的身份,从读者逆向接受的维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甚至以自译者的身份推进“我—我”之间的历时性对话,实现文本的逆向重构。这一切主要源自纳博科夫本人对艺术与科学两种思维层面的跨越。他以形象艺术克服抽象科学归纳和概括的局限,用科学的理性和精确来把握艺术的感性和模糊,从而释放文学文本的意义。对于纳博科夫来说,反身份建构不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更是实现自我突破、克服“自以为是”的一种人生态度。

【关键词】纳博科夫;反身份;符号圈;界限

作者简介】曹晓娇,女,辽宁辽阳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张杰 ,男,浙江新昌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王明真

【摘要】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关键词】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传统;鲁迅论说

【作者简介】王明真,女,山东滨州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


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主体危机、镜像扩容及数据依赖

李玉萍

【摘要】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内容生成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其首要问题在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人工智能归根结底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即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它所依赖的依然是数据、算法与算力,而人的存在才是衡量人工智能价值的根本标准。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主体性”,但会推动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演变。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现实生活的实践,会影响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成而具有镜像化扩容的效果,促进科幻类网络文学的崛起,丰富网络文学的情节设定和内容想象,产生能促进类型小说内容变革与创新的新变量。同时,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产业的深度介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数据化依赖。这有助于实现网络文学的定制化生产、精准化推送和个性化阅读,但也可能引发网络文学创作的庸俗化、同质化和数据崇拜,容易产生“信息茧房”的消费症候,进而造成审美趣味的单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文学;“主体性”危机;镜像化扩容;数据化依赖

【作者简介】李玉萍 ,女,河南浚县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社会经济史研究

从知识到制度:明清河工漕运文献的生产机制考察

毕鲁瑶

【摘要】明清时期,黄河下游防洪与京杭运河漕粮运输相互交织,水利事业成为经世要务,立足于治河保漕的政治现实,治水官员自发书写水利知识,水利机构编制制度依据,大量记载治水过程、规范漕运行为的河工漕运文献纂辑生成。河工漕运文献或抄蕞各类文书、档案、水利文献的类编成书,或在保留原文献上重刊、增修,其文本特征蕴藏治水实践中国家营造治水权威性与官员群体寻求决策合理性的主观取向,反映明清治水政治遵奉成法成例的政治文化特征。

【关键词】河工漕运文献;生产机制;治水政治;知识资源;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毕鲁瑶,女,山东莱芜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土盐的消失——二十世纪雁北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与民生问题研究

郭宇,张俊峰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雁北盐碱地区域民众刮土熬盐谋生。新中国初期,国家通过盐政改革、贷款及盐碱地改造裁废土盐,推动盐民转产农业。但因灌溉不当与治理技术问题,农业发展受限,1957年暂允恢复土盐并持续探索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至90年代,盐碱地缩减、收入多元化及食盐供应充足,土盐业彻底消失。雁北民众在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利用和改良相结合的新出路,其中畜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关键词】二十世纪;雁北;盐碱地;土盐;民生

【作者简介】郭宇,女,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俊峰,男,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框架的理论考察

胡怀国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胡怀国,男,山东莒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蓝庆新,张心平

【摘要】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及对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实现路径。一是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劳动力,高智力、高素质劳动者占据主要地位,劳动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新型生产关系需完善新质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制度。二是新质劳动对象具备更多特性、蕴含更多生产价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新质劳动对象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型生产关系应注重新质劳动对象的重要地位,并提升要素流通配置效率。三是新质劳动资料具备更多数智化、公共化等属性,生产活动不再固定化。新型生产关系要明确新质劳动资料的权利归属。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收入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

【作者简介】 蓝庆新,男,辽宁抚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张心平,男,安徽淮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法律文化研究

周秦政治传播的媒介转向与国家治理形态演进:从“铸刑书”说起

徐燕斌

【摘要】新近出土文献表明,虽然口头传播在西周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以成文的形式传播法律等重要政令信息的做法已经出现。随着春秋时期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渐趋瓦解,代表地缘行政管理关系的郡县制逐渐成为列国政治的主流,口头传播流动发散的特质已无法适应各国空间扩张的内在需求。“铸刑书”事件正好发生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形态转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它通过媒介形态的转向来服务列国中央集权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周秦之际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与聚合,因而也成为中国媒介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自三代以来的以口语为中心的时间偏向型媒介逐渐让位于空间偏向型媒介,从此空间扩张成为列国政治的主题,一个全新的专制帝国时代即将来临。

【关键词】书面传播;成文法;媒介的偏向;权力秩序;治理

【作者简介】徐燕斌,男,湖北武汉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韩非的道论体系——兼论其“法治”思想的基础

冯艳艳

【摘要】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建构的道论体系是先秦道论思想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整个先秦诸子道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套体系主要包括道之学、道之意、道之术三部分。其中,道之学是关于道的本体论。道之意是道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是韩非建构道论体系的原因。通过体道,君主才能制定“因天命,持大体”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守道转化为守法,以建立“法治”秩序。道之术是道的具体应用,即“以法治国”。韩非道论体系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建构起了道法体系的思想范式,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中国古典法学的一种形态——道法学。

【关键词】韩非;道论体系;体道;守道

【作者简介】冯艳艳,女,河北秦皇岛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集体收益分配权担保:制度原理和规范设计

房绍坤,崔炜

【摘要】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基于成员身份取得的一项财产性权利,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系特定金额的债权,抽象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则属于具备基础法律关系的将来债权,不属于成员权的范畴。集体收益分配权具有财产性和可让与性,是适格的担保客体。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改革目标,集体收益分配权担保宜选择质押方式,并采登记生效主义,其设立无需经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也不受贷款用途的限制。就实现方式而言,质权人可以通过折价或拍卖、变卖等方式实现质权,也可以选择强制管理的方式收取集体收益。

【关键词】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集体成员权;将来债权;债权质押

【作者简介】房绍坤,男,辽宁康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崔炜,男,山东青岛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问题面向与治理路径——基于一种混合研究方法

胡艳蕾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等混合研究方法对J市10个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数据资料对传统的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整合与分析一手定性与定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当前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诉求表达不畅、情感沟通壁垒、信息公开不足、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向,导致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对于高质量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其供给短缺的矛盾不断加剧。可基于诉求、情感、信息、资源四个维度提升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治理成效。

【关键词】城市边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混合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胡艳蕾,女,山东定陶人,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

志愿报偿体系行动逻辑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网络化呈现——以东岛刘家村的传统社群与云端社群为例

张成良

【摘要】乡村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加速了乡村媒介虚拟空间浸润社会现实空间的速度与力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山东半岛沿海村庄新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现状,从而分析志愿者报偿体系建构的新行动逻辑以及基于此所形成的新的乡村社会治理空间。志愿报偿体系建构本质上是在志愿报偿、乡村治理和新媒体技术协同下,从想象到实践的乡村社会行动。志愿报偿体系是乡村媒介空间转型的一种具体叙事呈现。认同基础与推广逻辑,均可以看作源于新媒体“再地方化”的现实精神性活动,这反映出未来乡村治理的趋势所在。

【关键词】乡村治理;志愿报偿体系;云端社群;媒介空间

【作者简介】张成良,男,吉林四平人,鲁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传播理论与实践

身份政治视角下西方媒体信任流变及启示

向青平

【摘要】“身份政治”是理解当前西方政治思潮重要的理论光谱。非理性的激情寻求是身份政治的内在起源。因此,有必要从身份政治理论视角探索西方媒体信任危机及其可能产生的传播秩序变革。身份的核心在于“主我”与“他者”。媒体往往建构“身份”、形成“他者”,身份政治起源于人对自我尊严的需求,身份群体反抗的是媒体建构的“他者”。身份政治下,媒体的理性和道德伦理出现了信任的缝隙,媒体所建构的总体真相出现真相分化,形成分化真相。身份政治形成了以“身份”为核心的“部落化真相”。这其实削弱了媒体认知权威。基于情感经验的“分化真相”撕裂着媒体的公共讨论。在身份政治下,媒体面临着来自不同身份群体的真相竞争。在身份群体对“尊严”强调及“主我”建构的寻求下,媒体或可以尊重为中介包容、连接“他者”身份,通过透明性报道原则将建构权力转交以重构媒体信任。

【关键词】身份政治;媒体信任;虚假信息;后真相;部落主义

【作者简介】向青平,女,湖南永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从物能性到感受性: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新论——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研究

周宏刚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国际传播研究的展开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形成了“实力说”“媒介形象说”“评价说”和“身份认同说”等观点,大体对应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源、信号和信宿。这些观点为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研究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如果将这些观点看作一个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往理解智能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桥梁”。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新媒体系统中,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国家形象既不能等同于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完全是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形象,更不单纯是公众的评价或认知,而是一种感受性关系。这不仅涉及从大众传播的物能性范式向智能传播的感受性范式的转换,而且由此可以发现关于国家形象的新特性:生成性、创生性、涌现性和相互性。国家形象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有助于深刻认识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国家形象,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形象;物能性;感受性;智能新媒体;生成性;创生性;涌现性;相互性

【作者简介】周宏刚,男,甘肃灵台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老高电商圈子  ·  财务人员需谨防的18个财税误区
7 年前
蒲公英Ouryao  ·  一药企注销生产许可,收回GMP证书!
7 年前
医学界  ·  危急!一根钢筋穿透2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