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的质量,永远不会超越体系内师资的质量,这是2021年培训管理者及企业高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
芬兰是一个特别美丽的北欧国家,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而且恰好位于北极圈上,在这里不仅可以一睹圣诞老人的风采,更可以看到炫美的北极光,更值得培训教育同行关注的是:芬兰的教育也在全球领先。
这个在北欧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从2000年开始,在“国际学生评量计划”里名列前茅,并且每年都在进步。更令我们羡慕的是,在相关调查显示中,有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干的休闲活动是阅读。在芬兰的家庭教育中,有一条阅读时间定律很有趣——就是很多家庭要求孩子,有3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也就是说你可以读《苏菲的世界》,也可以读《笑傲江湖》,这个阅读是兴趣为导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芬兰的秘诀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尊师重道” 落到了实处,这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六个方面。
在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中小学教师,社会对这个职业尊重的程度甚至远高于公务员,而在中国却与之相反。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为什么培训总是没有效果,为什么我们的培训体系总是很难落地,在根本上或许这不是一个技术型问题,而是一个文化性的问题,沿着这个思路,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教育与培训虽然不相同,但有些东西是相同的,如果没有对讲师足够的尊重、信任与匹配的社会(公司)地位,是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成为讲师,如果一家公司的师资团队(外部+内部)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培养的水平自然好不到哪里,因此培训体系的系统的质量,不会超过其师资的质量。
在芬兰,教师被尊重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芬兰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并且在暑假的时候,有很多的教师还要上大学继续进修。据说,在芬兰如果一个老师干了几年就辞职,他多半是跑去念博士了。在内部讲师队伍素质建设上,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非常有意义:
如果我们做不到上述的两点,即便是设计了完美的培训体系,也很难让培训体系真正的落地,因此培训体系的质量,不会超过体系内师资的质量。
芬兰教师的工资大概是在RMB20,000元/月左右,工作15年的老师可以拿到法定的41000美元/年。其实这个收入,在芬兰并不高,只是略高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收入是可以保证一个家庭的基本开销与支出,教师不用为生存而发愁。同时芬兰拥有非常好的社会福利水平,在医疗、子女教育、养老、事业保险等多个方面全球领先,可以做到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开展教学研究。关于培训师的课酬与收入,也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企业高管与培训管理者思考:
我们给与的课酬是否与内训师的实际付出对等?据我所知,多数公司的内训师的每次授课的课酬在1000元以内,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补助更少。而早在2014年,华为内部讲师的课酬,最高级别是:8,000/天,后来有前华为员工说,这个最高级别被提到了17,000/天(这个数据有待验证),关于这一点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在聘请外部讲师的时候,是否为了节省培训成本,在做两件事情:首选是价格预算一刀切,课程单价不能超过3000/小时,因此将很多优秀的职业培训师拒之门外?这特别体现在电力、通讯行业;我们有没有为了节省培训预算,将2天的课程压缩为1天,甚至更短的时间?
我有一个粗浅的看法,如果一个职位的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不可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而师资的综合质量又决定着培训体系的质量,培训体系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整体能力的质量。
其实,很多的芬兰教师,并不是因为收入或者轻松的工作才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之所以成为教师,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拥有高度的职业自尊感,芬兰的教师像医生、工程师或经济学家一样,拥有高度的职业自尊感。
这种职业自尊感表现于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地计划教学,有很多时间实现课堂内外的职责。事实上,芬兰教师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因而有更多时间用于其他专业活动,例如:社会话题的研究、全球视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等,这也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专业度)的含金量。因此芬兰的教师,在工作中享有非常高的自主、声望、尊重和信任。以此,组织的培训管理者也可以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在我们的组织文化中,我们真的重视人才培养吗?还是把人才视为拿来即用的工具?一家不真正重视人才培养的公司,对于培训师所有形式的尊重,其实都有功利与虚伪的。
我们的内训师是否有自主开发课程及学习路径图的权利?我们的内训师的业务负荷是否合理,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开发各种学习材料?
我们的内训师是否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技术?
我们的内训师是否有职业成就感,是把讲课当成任务完成,还是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经验的分享帮助他人及帮助企业更快的成长?
我们的职业讲师是否有足够的职业自尊感,有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还是非常现实的:讲课——拿钱——走人,无需对自己的授课质量负责?
芬兰的大公司最喜欢聘请教师,理由是能当老师的年轻人一定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而在中国,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离开学校之后,二次择业好像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真的需要HRBP思考的问题:
在芬兰,只要你想成为教师,哪怕是幼儿园老师,最低的学历标准也是硕士,并且可能是师范学院的教育硕士,并且你要报考师范专业,被录取也是非常难的事情。在芬兰师范专业的申请者只有10%的录取概率,并且教师招聘也往往仅限于这10%中的佼佼者。即便在今天,我依然非常清晰的记得,在山东青岛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是非常鼓励中等学习成绩的同学报考师范专业。这背后的动机是师范专业的本科录取线低,这样可以提升班级的整体升学率。显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报考师范学院的高中生,并非是学校中的尖子生,而是报考重点大学希望不大,或者是考上本科概率不大的高中生,才会选择报考师范大学。 而在芬兰,通过优质的教育体制及文化,让全国最愿意学习,最会学习的最优秀的学生成为中小学教师,这样的教师人才梯队带出来的学生的质量肯定是巨大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芬兰的教育成果。我不知道在近几年,是否还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教育体系的质量,不能超越于体系内师资的质量之上,这也决定着我们孩子的学习质量、对世界及生命认知的质量。同样,在组织培训体系设计中,提升培训师的质量,依然培训体系设计中最重要命题,但这一点却被很多公司所忽略,在这里也有几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值得我们思考:
讲到这里,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培训体系的质量,永远不会超越体系内师资的质量”。对于培训管理者而言,培训体系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是师资团队的建设,如果培训这一工作没有被人工智能消灭,我觉得这应该是组织及培训管理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南哥2021牛年春节后的第一篇文章,就分享这些吧。在这里也祝福所有的培训师、培训管理者及所有爱学习、爱培训的小伙伴,牛年大吉,成为最牛培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