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航空人送上深情祝福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战鹰”为祖国放歌:爱在天海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观点 | 欧阳自远院士:科学家不能只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要传播科学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6-04 21:28

正文

授权转载自北京科技报“科学加”客户端


5月30日是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北京科技记协、北京科技报和网易政务联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向科技工作者致敬”大型报道活动。


第一期报道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他特别强调,科学家不可以孤芳自赏,而要走向大众传播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1

科普要和媒体结合,

“一次互联网推广能抵我3年做科普报告的工作量”



记者:目前很多媒体都致力于做科普,但民众还是会觉得航空航天这些领域离生活太远了,不够接地气,您认为要如何让民众理解科技进步对每个人的影响?


欧阳自远:我们国家对科普很重视,习主席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就应该是科学家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科学家不能只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自我欣赏,更重要的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公众要理解,要热爱科学。


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对各层次人群的科学传播工作,撰写科普图书、发表科普文章和对公众做科普报告,介绍中国月球和行星探测的进展。我系统统计了2008-2016年所做的科普报告,9年共进行科普讲座474场,听众大约27万人次;平均每年做50多场科普报告,平均每年听众约3万人。


有一次我做科普报告时媒体将我的科普报告挂在网上,竟然有8万6千人同时听取我的科普报告。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教育,看来不能只用自己原始笨拙的科技传播方式,要跟新媒体结合,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一次互联网推广能抵我3年做科普报告的工作量,所以科学传播一定要和媒体结合。


每次做完科普报告,都能收到一些公众热情鼓励的来信,特别是青少年孩子们,他们很亲切地告诉我,月球、行星和宇宙太神奇了,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去揭开宇宙的奥秘!我感到有一股强大而温暖的热流在激励我、鼓舞我勇往直前。


▲对话欧阳自远院士


2

  科技带来经济效益,但也要实事求是



记者:科研工作会耗费巨资,因而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什么不将这些费用投入到民生领域。所以想请问您,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产出比是怎样的?


欧阳自远:首先,很多事情都不要说过头,过头了反而效果是负的,有媒体报道100升可燃冰可以使汽车开5万公里,4年来玉兔号月球车一直在月球上工作至今,等等。


科技创新与进步带来经济效益,带动其他技术领域发展,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过程。比如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很重视,而且有具体的跟踪统计数据。


美国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为1:14,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阿波罗计划引领了上世纪1960和1970年代二十多年几乎全部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阿波罗计划催生了3000多类新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包括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其他民用科技等,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体系,诞生了一系列新型的工业群体。


中国呢?中国的 “嫦娥”工程,也一定会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很遗憾我们尚没有完善的系统统计数据。


由于“嫦娥工程”的需要,我到某个电容器厂家了解电容器的技术性能,他说他的产品销量占了全国40%的市场,而且技术先进、质量最好。我提出我们使用的电容器要求温度高于100摄氏度和低于零下100度的环境下工作。请你们试验从零上100度骤降到零下100度,再反复升温降温,考验电容器的技术性能。在这种工作环境下,电容器立即损坏。我们帮助和支持厂家技术攻关,生产合格的电容器。


经过技术攻关,掌握了关键技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种电容器不仅可以应用于月球的恶劣环境,也可以安全应用于地球上南北两极地区、炎热的沙漠地带。这家企业的电容器扩展了使用范围,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企业增收也带来经济效益。



3

嫦娥五号今年完成任务后,

也为载人登月安全返回地球取得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您觉得中国人还要多久才能实现载人登月,技术难点是什么?


欧阳自远:我们现在也在论证载人登月,不断地优化方案,也希望尽可能加快速度。


因为载人登月跟“嫦娥工程”一、二、三期的无人月球探测不一样,最重要的问题,要确保宇航员在往返月球途中的安全,月面出舱后在月球进行科学考察的安全,必须具备安全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统”。究竟什么时候能载人登月,国家只要批准,一定会公布的。


嫦娥一号,证明中国技术飞向月球、到达月球没问题。嫦娥三号,安全软着陆月球,没问题。嫦娥五号,在月面采样、返回舱携带样品安全返回地球,今年实施。假如我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就知道从月球回来的过程和相关的技术措施。今年我国将全部实现无人月球探测的绕、落、回阶段,为载人登月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


2017年,我们要实施月面铲取和钻孔岩芯取样返回地球,我们已经组织全国的相关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联合研究嫦娥5号样品,取得最先进的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18年,我国将实施着陆器与月球车首次软着陆人类从未涉足的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2020年我国将发射火星轨道器和火星车,2021年在火星空间和火星表面首次实施联合探测火星。我们将以优异的成果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第一个100年的到来!



TIPS

为迎接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鼓励科技工作者善用媒体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消除媒体科技报道中可能存在的误区,5月18日,由北京市科技记协主办,北京科普作协、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支持,北京科技报社承办的“最受媒体欢迎的科学家”发布及媒体培训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欧阳自远等5人当选“最受媒体欢迎科学家”。


自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次发布及培训活动也是迎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一场媒体特色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发布和培训,促使更多科技工作者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积极参与科学传播,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同时帮助媒体消除报道科学领域时可能出现的误区。



来源 |  北京科技报“科学加”客户端




【 猜你想读

总有官员问“去月球干嘛?” 叶培建院士的回答亮了!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