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的汽车市场和当年的手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是非常相似的,但因为汽车本身的特点,这个进度会比手机慢很多,但整体的进程方向是一致的。
我为什么坚定看衰合资,包括BBA,也包括沃尔沃凯迪拉克和雷克萨斯等?
因为,在体验上,传统油车们真的不行,当下传统油车,尤其是高端车依然有不错的销量,依赖的还是用户习惯的延续,或者更简单点,大量的用户依然不知道新能源尤其是汽车智能化到底是什么?
这就比如你去哈尔滨,哪怕是零下30℃的低温环境下,你刚从温暖的室内环境里出来,尤其是没有风的晴朗天气下,是不会感觉特别冷的,因为身体包括衣服的余热依然在。
但这个余热是必然持续散失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那种彻骨的寒意必然侵袭。
而传统豪车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就跟处在寒冬里的人们,身上的余热。
丰田大众也好,BBA们也罢,本质上还是躺在了这个余热里,但25年开始,这个余热的散失必然加快,且没有重新升温的可能。
增程式大火的本质其实是去模拟传统油车的用户习惯,降低他们的转移成本,包括蔚来的换电也是。
换电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解决续航焦虑,而是模拟传统油车的补能习惯,当这个习惯从逻辑上不再是必然的时候,增程也好,换电也罢,都会进入下滑通道。
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但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当年单反和无反之争也持续了很久,而今,再也没有人提,我更习惯于光学取景器了。
那BBA们找到靠谱的供应商之后,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能。
以沃尔沃为例,当然可以通过利用吉利的供应链来实现类似极氪的体验,但问题是,当你的产品体验内核切换了中国的供应链之后,那么你的溢价基础在哪里?
我为什么坚定看衰合资,包括BBA,也包括沃尔沃凯迪拉克和雷克萨斯等?
因为,在体验上,传统油车们真的不行,当下传统油车,尤其是高端车依然有不错的销量,依赖的还是用户习惯的延续,或者更简单点,大量的用户依然不知道新能源尤其是汽车智能化到底是什么?
这就比如你去哈尔滨,哪怕是零下30℃的低温环境下,你刚从温暖的室内环境里出来,尤其是没有风的晴朗天气下,是不会感觉特别冷的,因为身体包括衣服的余热依然在。
但这个余热是必然持续散失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那种彻骨的寒意必然侵袭。
而传统豪车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就跟处在寒冬里的人们,身上的余热。
丰田大众也好,BBA们也罢,本质上还是躺在了这个余热里,但25年开始,这个余热的散失必然加快,且没有重新升温的可能。
增程式大火的本质其实是去模拟传统油车的用户习惯,降低他们的转移成本,包括蔚来的换电也是。
换电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解决续航焦虑,而是模拟传统油车的补能习惯,当这个习惯从逻辑上不再是必然的时候,增程也好,换电也罢,都会进入下滑通道。
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但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当年单反和无反之争也持续了很久,而今,再也没有人提,我更习惯于光学取景器了。
那BBA们找到靠谱的供应商之后,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能。
以沃尔沃为例,当然可以通过利用吉利的供应链来实现类似极氪的体验,但问题是,当你的产品体验内核切换了中国的供应链之后,那么你的溢价基础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