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J小D
坐标美国纽约,曾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亲身实践心得。包括运动发育、认知发展、喂养辅食,性格培养。用心的育儿记录,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北漂几年,才能穿懂“北京市服”? ·  6 天前  
收获  ·  从前 | 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 ·  1 周前  
凤凰网读书  ·  “为什么说活该山西出圈” ·  6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1 月 8 日,宜去伪存真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J小D

90%的孩子都感统失调?!缺钙之后又一个被滥用的概念

大J小D  · 公众号  ·  · 2017-05-03 07:2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


两年前,我开公号最初的文章之一,就是和大家分享过“感觉统合失调”这个概念。这段时间,收到越来越多的父母给我留言询问是否有必让孩子去上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教班。甚至有妈妈给我留言说,早教班的老师说,现在90%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他们说,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怕生”

“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注意力不集中”

“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才会经常大哭大叫”

“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总是坐不定”

“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不自信”


当我看到这些留言时,我才意识到,这个概念国内不是没有普及,而是像“缺钙”那样被滥用了。(关于孩子补什么,已经写过啦,戳->据说现在流行打招呼问,你家孩子补这个了吗?


小D28周早产,出生时左右脑最高级别的出血,出院后我们和儿医都发现她对于接受一些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比如声音根本不大的塑料袋摩擦,都会让她出现大哭大叫的情况,无疑她的感觉接收是有一些轻微问题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去参加过这方面的任何早教班。


今天就想和大家八一八感觉统合失调,也分享一下如果你家的确有个对于某些方面过度敏感的宝宝,如何在家帮助宝宝。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人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然后做出反应,当这样的处理方式出现偏差时,我们就称之为“失调”。有的宝宝对于我们普通人觉得正常的外界刺激会产生非常极端的反应,比如,厌恶被触摸(触觉),一点点声音就被情绪失控(听觉),看到繁忙的马路就会立马发呆睡着(视觉)等等。


但在美国,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定性却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它没有医学诊断的方式,都是根据父母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而判断的这个度还需要结合宝宝的月龄和其他临床表现。很多的害怕惊吓很有可能是孩子认知能力少,对于周围世界不了解的结果,换句话说,也许根本不是孩子感觉统合失调而害怕塑料袋的声音,也许只是孩子对于塑料袋的未知而害怕。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父母察觉到孩子可能有些反应过大时,儿医一般的建议是在家帮助孩子克服,密切观察,直到真的严重到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或者其他不良症状出现时(比如伴随大运动精细运动倒退等),才开始干预,注意这就是康复范畴了,绝对不是早教班。


而通常要进行这类康复的宝宝,本身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各种康复(所以这里也特别针对出生时出现过缺氧、脑损伤的宝宝说明一下,真的有康复必要也不要讳疾忌医)。



最好的感官刺激在日常


我现在回想小D当初害怕塑料袋的响声时,觉得未必就是感觉统合失调。她那时才矫正6个月不到,又是因为早产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静养。突如其来这样的响声,对她来说就是未知新事物,自然就容易出现害怕。


但当时儿医的提醒还是特别好的,毕竟对于早产宝宝来说,出现这样情况的概率更高,而且的确需要从小开始进行各种感官刺激。


没有必要为了预防感觉统合失调而去任何早教班,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平衡能力进行刺激就可以了。


关于日常活动帮助孩子的感官发展,我以前写过文章,大家可以戳下面的标题回看。

日常活动刺激感官发育

不用花钱买玩具|6个超酷的感官游戏在家和宝宝一起玩



游戏方法帮助孩子脱敏


如果排除了因为未知而害怕的情况,的确有一类孩子就是特别不喜欢某一些刺激,比如小D1岁前特别讨厌那种粘粘沙沙的触感(比如动力沙、橡皮泥)。


这里就有一个专业的小方法,可以父母在家实施。它有个专业名称这里就不提了,简称叫“地板时间”,它让父母通过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玩耍来帮助孩子挑战自我,克服对于某种事物的恐惧。我和小D实践下来,这一个方法尤其适用于3岁以内的孩子,也就是说还无法很好听懂父母讲道理的孩子。


第一步,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游戏垫上,面对面。如果你的孩子还无法独坐需要趴着,那父母也趴着面对孩子。然后由孩子主导,随便孩子做什么,比如有的孩子就自己在那抠地垫,这时父母就加入其中,也模仿孩子抠地垫。这在游戏治疗中叫做,“进入”孩子的世界,进行和孩子的连接。


当我们需要改变孩子行为时,我们第一步先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研究证明,行为上的模仿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也就更容易建立连接。



第二步,父母和孩子进行一些玩耍后,开始逐渐引进“挑战物”,即孩子特别不喜欢排斥的东西,这个引进需要逐步和缓慢。一开始,可以是父母自己在那玩,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一看到就情绪失控,可以立即进行安抚 。


但如果你发现孩子只是出现短暂害怕,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情绪失控时,你就知道通过这样的“共享”,我们已经逐渐帮助孩子迈出了第一步这时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共享”,把这个“挑战物”放在你和孩子中间,不强迫孩子碰,但让孩子看到。如果小D还是害怕,不敢去碰的,这时我们就会结束这一次,之后会时不时继续反复做这个游戏。



第一次接触这个专业方法时,粗粗感受和我平时做的没什么区别啊。但当我不断实践下来,我发现,这个“地板时间”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连接,同时又没有让父母越界,是在一个让孩子安全安心的情况下独立去克服。


我接下来就和大家梳理一下要点,因为个人觉得这个方法的精髓掌握了以后,其实可以运用到很多孩子的其他问题中的。


1、情绪连接第一位:要改变任何孩子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第一步不是家长行动起来,而是尝试进入孩子的世界。游戏和模仿就是进入孩子世界最简单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有一个领域就叫“游戏康复”。


2、邀请孩子独自体验:克服对于某种事物抗拒的关键就是让孩子自己体验。这恰好是我们父母经常会犯的错误,总是替孩子做了,以为孩子下次就不会害怕了。但看一百遍游泳和自己下水游泳就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就是这个方法的关键所在。


3、反复多次,慢慢推进: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父母要控制住自己想要帮助孩子,想要改变孩子的心情。父母一旦着急焦虑,就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这对于已经对某些事物有恐惧的孩子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小D当时对动力沙脱敏的过程大概进行了4个月,每周大概3~4次,每次也就20分钟不到,一点一点来增加她的触觉耐受。



小D在纽约的脑神经专科医生曾经说过,真正需要康复干预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大概占5%~10%的比例。而国内这些打着这样名号的早教班,其实就是在偷换概念,制造家长的焦虑,从而让父母们对焦虑买单。


我从来不排斥早教班,我带着小D参加过很多早教班,也不能否认也许有些打着“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教班其实本质也是很好的认知开发。


但我特别希望让大家都清楚,在育儿的道路上自己到底是在为什么而买单,我们的选择应该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是自己无知的害怕。


不要把“感觉统合失调”变成了孩子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垃圾桶,而忽视了本该需要家长努力引导的关键时期。


P.S. 关于文章开头说到的大哭大叫、专注力、怕生等问题,这些也是大部分孩子成长必经阶段。下方文章阅读推荐把我之前写过的相关内容作了一个整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Yes, I can!" 如何打造一个自信的宝宝?

现在的孩子为啥缺少内在驱动力?教授的答案令人深思(附音频)

我的孩子不是内向没出息,TA只是慢热了一点而已

大J和小D|内向妈妈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嫌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他们脆弱的专注力

蒙特梭利培养专注力很牛,赶紧学几招在家练起来

孩子为什么不爱吃饭?因为我们控制得太多!

吃饭时大叫、玩玩具、扔餐具,是时候教宝宝餐桌礼仪啦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



苹果手机专用打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