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电视剧两年之久,大家都会猜测,孙俪接的
《那年花开月正圆》
是不是又是一部“
大女主剧
”。
自2011年的
《甄嬛传》
烧火了“大女主剧”之后,这两年类似的电视剧一直从未间断,以至于今年就有十几部之多。此时已成功塑造过
“甄嬛”、“芈月”
两大经典大女主形象的孙俪,再接拍的任何类似题材的电视剧,是万众期待,也是慎之又慎。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4天前,“第一制片人”采访到了
华视娱乐总裁兼总制片人
赵毅
,聊了聊这部戏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了孙俪的加盟?
与传统“大女主剧”最大的不同,
是基于真实人物原创的现实主义剧!
“讲述了清末出身于民间的陕西女首富
周莹
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不少人是看了这句话就断定《那年花开月正圆》又是一部大女主剧。
当大众将这部剧如此定义之时,总制片人赵毅并不回避,但他似乎也不太认同“大女主剧”这种说法,“如果非要将它归为“大女主剧”,我认为这部剧与传统大女主剧最大的区别在于,是
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原创的现实主义题材剧
。”
现实主义题材落地性强,更接地气儿的特点也是让总制片人赵毅屏蔽掉粉丝量动辄千万的大IP,坚持做这个原创故事的原因,“其实我的逻辑正好相反,恰恰是
架空的故事缺乏群众基础
,而这个剧来自于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它就是发生在民间,而民间就有群众基础,所以在粉丝基础这一点上完全没有过任何担心。”
因此,当他看到了周莹第四代孙女
吴国华
老师整理出来的一份关于“周莹”的一些真实、口口相传的文字素材,就被彻底打动了。
而同样被“周莹”打动的还有孙俪。虽然依旧是女性挑起重头戏,但在总制片人赵毅眼里,“周莹”这个角色有足够的魅力吸引着孙俪,“大女主剧,如果没有实质性突破的话,观众一定会有审美疲劳,我相信孙俪也会有自己的判断,甄嬛之后,芈月之后,如果还是重复着,她一定不会去演的。”
构建男性“群像”,
让周莹走出宅院内斗,走向更高的格局中
这部剧虽然以“吴家东院”为基点来展现秦商风貌与家族兴衰,但它并没有局限于“宅门戏”中勾心斗角的套路设定,而是让周莹走出了“深宅大院”,通过她一生的经历和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的人,来铺展故事和构筑人物关系。
因此,作为吴家东院的少奶奶,周莹的成长中不仅有“宅内”公公吴蔚文与丈夫吴聘的指点,还有“宅外”两个角色:沈星移和赵白石的一路相随。
这四个角色各有特点,赵毅说,“我觉得放到今天的女性身上来说,一个是我敬的,一个是我爱的,一个是爱我的,一个是默默陪伴给予帮助的。”
吴蔚文是周莹经商道路上的启蒙者,教会了她经商的“诚”与“信”,是周莹敬重的人;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吴聘,给予了周莹美好的爱情,也是真正带领周莹走进商场的人;泾阳县令赵白石一直欣赏周莹的才华与人品,也因此给予了她很多帮助,这也在无形之中将周莹拉入了官场的争斗之中;而沈星移在与周莹相处中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与蜕变,他爱周莹爱得炽热,但随着思想的进步,他将逐渐这种儿女情长的小爱转变为了兼济家国的大爱,融入了那个大变革的时代之中。
虽然有这些人的相伴相随,但周莹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商业天赋和努力,才一步步建筑起吴家的商业帝国,成就了一代秦商女首富的美名。所以剧中
男性“群像”
的构建,摒弃了过往“宫斗剧”或“宅斗剧”中女人为了爱情只围着一个男人转的固定戏码,将周莹的人物格局拉大到江湖、商场和大时代的背景中,使这部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除了传统的感情线之外,更多了许多女性独立、艰苦创业、诚信经商等现实元素,传递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和时代正能量,这才是此剧最大的亮点。
其实从剧名中也不难发现这部剧的浪漫主义色彩。
“虽然从周莹的成长性上来说是非常励志的,但是从人物命运上来说,周莹又一辈子守寡,这对于女人来说,会有一点点的悲伤情绪。所以我们叫‘那年花开月正圆’,而不叫‘花开月正圆’,
‘那年’,其实带有追忆之感。
”
而为了打造这部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作品,制作方华视娱乐斥资
4亿
全都用在了制作上,包括取景跨越了
五省一市
,搭建了近
五万平米
的外景和棚内景,其中外景全部都是平地而起全新搭建,棚内景也呈现秦商几大家族各具特色的宅院,并按史料恢复出了一条符合当时泾阳城原貌的商业街。
“我们是4个地方同时推进,美术组分几拨,制片组分几拨,从上至下全力配合,剧组最多人数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人。”
此外,《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还恢复了电视剧“采风”的传统,“授权方吴家后人带着我们去走访,大概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来积累素材,从创作剧本开始,基本上每个月都得去一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