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过去了,这是“80亿中超”的第一年,也是诸位豪强进入全面军备竞赛的第一年。
和几年前几乎是蜷缩在世界的角落默默自娱自乐不同,现如今的中国足球力量已经大到了让世人不能不注意到的地步。
中国足球已经不甘心完全做足球世界中的配角了,他们渴望展现自己,更渴望证明自己。
这种想要抢戏的心态令人兴奋,尽管距离真正的主角还有太远太远的距离,但中国足球绝不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龙套角色了。
有人看到了中超纷至沓来的大牌球员和主帅,看到了中超球队在洲际赛场上的进步,看到了越来越火爆的球市,看到了足球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有人看到了金元泡沫下越来越虚高的球员身价,看到了国家队在世预赛上绵软无力的表现,看到了青年才俊缺乏上场机会的尴尬现状,看到了仍然青黄不接的国字号梯队。
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好坏暂且不论,先说说80亿中超背后隐藏的现实。
80亿元的价值,这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几乎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为什么中超的价值会忽然上涨到如此地步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内因,中超本身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中超便驶上了一个快速增值的快车道。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与广州恒大的崛起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广州恒大引进大牌球星和搜集国脚球员的高调作风,以及在国内外赛场取得的优异战绩深深地刺激了中超其他球队,也深深地刺激了中超的球市。
联赛竞争的加剧和恒大的示范效应使得中超各队纷纷加大投入。
其中比较早投入到这一行列中的有上海申花(标志:引进阿内尔卡和德罗巴),
广州富力(标志:引进雅库布)、北京国安(标志:引进卡努特),
大连阿尔滨(标志:引进凯塔),紧接着是贵州人和(标志:引进米西莫维奇)和山东鲁能(标志:引进洛维)。
可以注意到,这一时期各队的引援大多以名气较大老将为主,且高昂的主要是工资,转会费并不是很贵,很多甚至是自由身加盟的。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是2012到2013年,巅峰是恒大首夺亚冠,特点则是小打小闹,虽然各队投入增大但未能实质性威胁到恒大的统治地位。
其中2012年舜天虽然对恒大产生了一定威胁但并非是依靠大投入,而2013年恒大则优势十分巨大。
而从2014年开始,中超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队的引援开始向名气没那么大但更为实用的外援发展,标志如国安引进巴塔拉,鲁能引进蒙蒂略,富力引进哈默德。
后来上海上港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中,其标志是引进孔卡。而到了2015年夏天,登巴巴和吉安的相继加盟,已经显现出一点第三阶段的端倪了。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是2014年到2015年,巅峰是恒大二夺亚冠,特点则是部分竞争,2014年的国安和2015年的上港都依靠大投入威胁到了恒大的统治地位,但整个联赛的竞争还没有进入白热化阶段。
从2016年开始,中超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队的引援开始转向欧洲一线大牌球员,具体就不细说了,大家都很清楚。
而更多的球队也加入到了竞争中来,包括江苏苏宁、河北华夏、天津权健。
这一阶段是已经过渡到80亿中超的阶段,特点是全面竞争,联赛中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支有实力挑战恒大霸主地位的球队,联赛竞争进入了最激烈最白热化的阶段。
同时和前两个阶段不同,这一阶段出现了国内球员身价暴涨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联赛有巨额投入的球队数量增多有关。
类似于河北华夏和天津权健这样的新兴“土豪”球队也渴望跻身强队之列,就势必大幅溢价买人,结果造成了整个联赛国内球员身价的暴涨。
从上面可以看到,中超在这几年里是经过三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的,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各队加大投入,引进大牌球星,联赛竞争加剧导致了中超的商业价值暴涨,而暴涨后的中超又再次吸引更多的球队加入军备竞赛,这就是中超的内部作用。
原因之二则是外因,整个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推动成为了促使中超成为了先行者。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就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
会议中强调,要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
同时还要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这次常务会议从国家层面力挺体育产业,无疑为一年之后中超版权拍出80亿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而在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正式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提出要在坚持改革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在2020年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2.5%等目标。
这一规划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从根本上显示了中超拍出80亿天价的合理性。
足球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中超作为中国最为职业化的联赛,都展现了中超成为中国体育产业龙头的巨大优势和必然结果。
从内外这两个因素上看,中超拍出80亿天价,虽有一些意外的成分,但基本上也是大势所趋,合情合理。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国家政策,这是中国足球迎来繁荣的强力后盾。作为中国足球的球迷,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有理由感到荣幸。
对比下其他国家的状况你就知道了,西甲中下游球队仍在苦苦挣扎,意甲已经没落了好几年依旧未能恢复元气,俄超短暂繁荣之后再次滑坡,而巴甲几乎快要变成中超的供血联赛了。
在这样一个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时代,中超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再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内容,球员身价虚高、国家队仍然无力、青年才俊缺乏机会、国字号梯队青黄不接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暂时的。
球员身价虚高固然来自于中超的竞争加剧,但说到底还是源自于球员整体能力不足,有实力的球员数量太少。
而后面几个问题的根源也都是一样的。但这个问题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过去造成的。有人说中超的繁荣没有给国家队带来帮助,实则不然。
中超繁荣为国足带来的好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例如引进大牌前锋锻炼本土后卫,引进世界名帅有效提升球员能力,在亚冠取得好成绩积累洲际比赛经验和自信心等等。
这种好处我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了,国家队时隔多年再次闯进12强赛其实和这种好处不无关系。
但这种好处带来的提升毕竟比较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球员的整体能力,所以另一种间接的好处则更为重要。
这体现在通过提升中超关注度吸引更多孩子热爱足球,通过提升球员身价待遇吸引更多家长送孩子去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