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司机和高速收费员对峙视频在网上引发网民关注。视频中,他们都倔强着不肯把手多伸一厘米。僵持了数分钟收费员关窗,后又离开。福建高速回应称:马上核实调查。
(视频截图)
随后,据新京报报道,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称,此前收费员曾多次起身伸手拿卡,但驾驶员故意捉弄收费员,让她拿不到通行卡。
(微博截图)
此次舆情事件在曝光之初,对舆情主体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较为不利。
但是,随着福建高速公司的辟谣,舆情风向逐渐转向,网民纷纷站队收费员。
此次事件中,舆论的走向,来源于对于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的认知。“录制”视频的司机前者带有主观“倾向”,司机录制视频的举动既不是为司机本人“伸张正义”,也不是出于“好玩、有意思”等情绪刺激,而是带有“目的”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网民反感。
而“及时的辟谣”让收费员在网民心中变得“没有差错”,成为了“弱者”。为弱者伸张、指点对错成为了影响此次舆情事件舆论走向的主导因素。
当然也不是,任何时候是非观都能主导此类舆情事件。当司机和收费员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诸如,双方都有错,或者收费员存在一定错误的时候,其它因素就会开始发生作用。
当“刻板印象”占上风之时,双方的社会身份就会对舆论走向发生影响。这个时候网民对于“货车司机”的印象和“高速收费员”(或者“收费站”)的社会印象就会在每个网民的头脑中开始运作,从而对舆论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地域黑也是较为常见的“刻板印象”影响舆论。
如果,在司机和收费员舆情事件爆发之时,恰好曝出高速公路公司恰好曾经出现过同样的风波,或者网民对曾经出现的风波仍然印象深刻,且收费员以及其背后的收费公司的背后,当地公路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过质疑,这一切就会成为“塔西佗陷阱”出现的契机。除非有“实锤”证明收费员在此次事件中没有任何“道德”或者“职务”上的问题,否则网民就会直接站在“司机”一方,而忽略其是否带有主观“目的”。如果把“刻板印象”比作两个竞争对手的切磋,那么“塔西佗陷阱”就是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屠杀”。
这样看起来,仿佛被道德和是非观影响的舆论最为温和,事实上,被道德和是非观影响的舆论往往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马蓉出轨事件,甚至有网民一度到机场“堵人”。直到现在,马蓉一旦有任何新闻仍让会引起网民的痛骂。
值得高兴的是,此次舆情事件中,网民对于正义的伸张处于合理范围,并没有演变成“网络暴力”的趋势。但是,对于整个舆论环境来说,任何舆情事件的发生都在免费为网民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劳动着,最后也一定会对某个群体或者某类事件加固“社会共识”。
(本文版权归中正舆情机构所有,如有转载,请勿修改,并须注明文章来源:中正舆情管家,及微信公众号ID:yq_Butler)
中正舆情机构是一家专注于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战略的第三方智库机构,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是《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杂志社重点战略支持单位。
中正舆情机构研究出品点赞分享是一种
积极的
生活态度
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