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特别爱喝汤。也知道炖汤和煲汤,对身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根据一家人的体质,结合四时天气的变化,搭配好食材,和爱一起,交给水,时间和火力,让所有这些,凝聚成一碗汤,使人被接纳,感到疗愈,获得安慰,在我看来,是万分值得的,而且煲汤炖品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件赏心乐事。食材,药材,和我们一样,一切都有灵性。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天匆匆忙忙的生活里,要用几个小时,去煲老火汤,或是炖汤,去爱自己和家人,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种修炼。每个人,内心所寻找的事情不一样,Ta的秩序就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安心下来,好好煲汤,和炖汤。但这不妨碍,Ta喝汤,以及从这一碗汤里感受到无言的爱。
“我煲(炖)了汤,等你晚上回来喝。”年少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的重量,以为那几个字轻如鸿毛。然而半生已过,漂泊在外,才知道,那个对自己说这句话的人,在或不在,都已经是心里的那颗泪。
两年前,女儿要考SAT那周,她说“好累”,我说给她炖汤喝,她点头。当我把焯好水的鸡肉,排骨,黄芪,益智仁,山药,莲子,红枣,椎茸放进炖盅的时候,加上水,盖好盖子,开火,做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虔诚的。“晚上我回来喝。”她上学前对我说。
如今她去了外州上大学,上周生病了,对我说,想喝汤。我正准备详细告诉她,怎样做老火汤,话未到口,只听见她说了一句,“I think I have some homesick.”我一秒泪目。
她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生命和爱的延续,我爱她,就像爱我自己,以及这世上的万物。但愿我成为滋养她内心的某一种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支持她,度过人生的许多坎坷不平,充分实现自我和价值,获得幸福。就像祖辈对我们一样,从未改变。
我是一名医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是我母亲的女儿,却更是我自己。我的汤煲得很好,很多亲友喝过都说不仅仅是好喝,还能感到一种疗愈的力量。一开始我也是笑笑不说话,觉得大家很客气。但现在我信了。食物是通往内心的最直接的途径,一碗汤,里面有没有爱,一尝便知。原来,疗愈人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食材,更是所有的心念和发愿。
紫米,或者紫糯米,都可以。没有什么比例,我就拿出一碗米,加上水,泡上一夜,让紫色都浸泡出来。然后把米捞出来,剩下的紫色的水倒进量杯里,比如今天的水是500毫升多一点。这个水的份量,意思加入面粉的量大概就是两杯,约一公斤。水和面的比例还是要有的,总在1:2的比例上稍微变化。酵母和面的比例,大概也是每一百克面粉,一克酵母粉的量。糖帮助发酵,给一点就可以。至于泡打粉,做包子和花卷的时候,应该给一点,帮助面皮更蓬松,馒头就无所谓了,有时为了绵密的口感,还要呛面进去。
把泡好的紫米和水,用破壁机打碎,然后加到已经放了酵母的面粉里,揉成一个紫色的面团。馒头不需要二发,也就是一次发酵就可以,面团揉好后饧大概十分钟,就可以移到面板上制作。揉成你喜欢的馒头形状,放入竹蒸笼,等发酵好了再开始蒸。
冷水上锅,蒸汽上来之后,再蒸15分钟,关火后焖五分钟。就好了。紫米馒头的颜值真高啊。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甜菜馒头,芝麻馒头,甚至番薯或者南瓜馒头。都是举一反三的。
做面食,需要心态稳。因为手里都是活物。酵母是有生命的微生物,面粉和糖,本来就是它的养分。只不过在喂养酵母的时候,我们也得到了益处,面团也发酵好了。一个厨房,面食做得越多,空气里的酵母浓度就越大,因此整个厨房,就成为了一个微生物的乐园。只要参与其中,就有获奖可能。
烧饭就是找乐子,给自己,也是给别人,独乐乐,也众乐乐,自得其乐,也于沉静处,品尝苦甘。
豆腐一块或者两块,切小方块。我喜欢用沸水稍微汆烫一下,比较定型,不过这一步无所谓。牛肉碎一定是要有的,而且最好在锅里炒香酥,这样在软软的豆腐里,吃到一些赤诚的口感,一点点酥脆嚼头,仿佛豆腐的心里带着实在。
郫县豆瓣酱,稍微剁一下,蚕豆颗粒大,剁一下比较好出味。姜葱蒜末是不可少的,用来炝锅。肉沫最好用牛肉末筋道些,要稍微腌一下,郫县豆瓣酱加姜蒜蓉炒出红油,加糖和酱油这些炒香肉沫。豆瓣酱本身就很咸,炒出红油后变得柔顺带着敦厚的咸鲜,豆腐这时入进来,就可以安心煨煮个十来分钟直到入味。加入鸡汤煨豆腐,豆腐有孔洞,让它慢慢煨进味道耐心点,最后才收芡,勾芡最好分三次,均匀包裹豆腐。最后为了提升最后口感,撒些现磨花椒面(花椒炒热后磨碎)和辣椒面,和几滴花椒油。这样吃起来口感很丰富,不会汤是汤,豆腐是豆腐,而且豆腐还要比肉肉好吃。
我不是四川人,但是我觉得川菜很热闹,不是简单麻辣就可以形容的,里面有一些对生活渐次的坚持,和相依相偎的互暖,带着一股热情,和对依归感不懈的追求。一股对生活耿直的盼望,尽在不言中。
糖醋排骨,我还没有尝过烧得比我好吃的。糖和醋,说起来都是简单的味道,排骨大家都知道怎么买,也许一百家烧糖醋排骨有一百家的味道,我只分享一下我的烧法。我烧的糖醋排骨,色香味俱全,并且在一些细节上取胜,是吃到嘴里可以让人惊讶,并且欢喜,随后又有一丝丝伤感的那种无穷回味。这丝丝的回味,其实是山楂和陈皮带来的,这两味药食同源的食材,都是健脾理气消滞的,仿佛左右护法,你大口吃肉,它们在旁边看护你,温暖陪伴,而且满怀恩慈。人总要在被人怀着最大的善意对待过,才懂温柔为何。这是一道温柔的糖醋排骨。
糖要用冰糖,冰糖可以使成品发亮,而且冰糖清凉,使肉菜不腻。白糖和红糖都会是排骨发粘,色泽欠佳。醋也用两种,烹煮的时候,用镇江香醋,起锅的时候,锅边醋用陈醋。为了酸得清新,还加了山楂,陈皮。这样排骨煮出来,不会是硬硬发柴的口感,反而外酥里软,脱骨香。
小排骨洗净,擦干水。用盐,酒,生粉,老抽,白胡椒粉腌半小时,油锅煸炒或者平底锅煎一下,使其外表少许焦黄。还有一种是空气炸锅版的,也就是用空气炸锅来炸,先炸后煮。排骨经过这样的处理,定型清晰,外表干净利落。如果不做这一步,直接下锅炒制,一方面排骨会出水,不容易挂汁,最后可能邋邋遢遢;二方面,糖醋汁要和干爽的排骨一起炖制,相互交融,最后让糖浆将二者完全包裹,依依不舍才显出互相的好来,而不是简单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毫无主次,更无美感,使排骨抑郁失神,糖醋汁无语凝噎。食客不敢说话,更不敢恭维。
切很多碎姜末,油锅炒香姜末,加料酒,清鸡汤,酱油,镇江香醋,冰糖,山楂陈皮,浸过排骨,注意尝味不要太咸,要酸甜口。中火煨煮半小时不时翻动直到收汁,待排骨裹上亮晶晶糖醋汁时,起锅前再沿锅边一勺陈醋提味,上盘洒芝麻,小葱。
好的糖醋排骨,就像知己爱人,懂你,也愿意花时间慢慢陪你,愿意听你如何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简单朴素,华丽转身成为惊鸿一瞥。
红烧肉是一道有意思的菜,大多数食谱上,都教如何用五花三层的肉,如何炒糖色,如何炖制。我且分享我自己的做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
五花三层带皮的肉,自是不必赘述。要点之一:块头切得大块一点,至少要麻将块大小,这样焯水和烹煮之后,才不至于缩水太多。第二,打水焯后温水洗净,晾一晾。锅子烧热,不必放油,就把肉进去干煸至出油。这一步可以试肉的定型更好,同时,更香,好了,巧点来了,炒肉出油的时候,放入冰糖一起炒,可以发现很快冰糖融化之后变成糖色,这一步,并不需要分开做,省事儿很多。肉块轻微上色后,加入姜片,大料,陈皮,酱油,少许南乳,继续煸炒,炒出酱香味道,然后,不要担心,一大罐啤酒和黄酒加进去,液体要没过猪肉。
大火烧开,中小火炖制至收汁,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肥肉透亮,肥肉成啫喱状,即可加点小葱。中间翻拌,但到了后面不宜过勤,以免把肉翻碎。因为到最后已经吹弹可破。
没有黄酒的可以加入开水,但水油需要乳化是一个比较费心磨合的过程。用啤酒和黄酒,就好像做对了媒人,醇类和脂肪的化学反应会生成芳香烃,肉类的不腻之秘即在此。南乳可以增香增色,就像红曲米给的色彩,而糖和酱油,一经炒制,便酱香扑鼻,默契非常。在炖制的过程中,有的是时间尝尝咸淡。所以,红烧肉又是非常从容的一道菜。
时间是个好东西,时间到了,火候到了,味道到了,一切水到渠成。我有一道菜,是用腩肉焖家乡的白菜干,用的是陈皮和酱油,糖来焖 陈皮尤其多,这道菜一经问世,成为老爸的至爱。每次我回国,能够让他在老年痴呆的懵懂中,骤然清醒一刻的,只有红烧肉和菜干焖腩肉。
分享十年前,老爸写的一小段文字。
《无题有菜》-吴荣泮
“肥肉焖梅菜干”,这道菜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黑白分明。
乍一看,它黑不溜秋,貌不惊人,很难捧场。等到吃上一大块又白又软又香而且回味无穷的肥肉时,才感到真正的美好与温柔。“口感如此,夫复何求哉?”
为了表示不偏心,也勉为其难地吃一箸菜干吧!谁知它香嫩甘软惊午梦,而且很有嚼头!真是个美人转世呢!
对这盘菜,从初见到品尝到深恋,颇有乞丐当皇帝,平地上天堂的感慨。
要理解“秘制”-从牛尾汤的烹调方法心得说起。
牛尾罗宋汤,很多人都会煲,并且也很可口。无非就是牛尾,一堆蔬菜,番茄西芹马铃薯什么的一大锅,熬煮几个小时出来,成品既既好看也有营养。江湖上流传的配方很多,而我在煮牛尾罗宋汤的这些年里,逐渐摸索出来的一套规律,与大家讨论分享。
材料,牛尾切段大概两磅,大洋葱两个,中等拳头那么大西红柿六到八个,胡萝卜大概一磅,西芹一整棵,小马铃薯六七个,大红豆一两。调味的盐,黑胡椒粉,欧芹末,牛肉高汤beef broth。
牛尾段洗净,不必飞水,对,是不必。大锅直接加热,先用少许黄油butter直接在大锅里面炒软洋葱(洋葱切成指甲盖大小),注意:洋葱没有经过这样炒制焦糖化,是不芳香的。炒软洋葱之后,放入牛尾段,两面稍煸煎黄,这是为了增加香气,也是固定牛尾的外型,使其久煮软糯但外型完好。
最关键的是,此时需加入大量的切碎番茄块,煸炒焖煮,直到番茄和洋葱熬出红油。这一步很重要,没有这样经过无水熬煮的番茄,其精华没有办法释出,不香鲜 如果番茄不是时节,可以加入一点点番茄膏一并炒。
此时可以加入切成粒的西芹和胡萝卜,还有土豆,红豆等等,继续炒,视乎需要汤量的多少加入沸水,最好是牛肉高汤,这个汤是吃“蔬菜原汁”为要点的,如果水加的太多,汤会不creamy。
像我今天煮的牛尾汤一共才加了大概四碗水,汤都是由各种蔬菜熬出来的。所有的蔬菜此时在火力的作用下均匀沸腾,互相融合,西芹和番茄洋葱胡萝卜调节了该汤的主味基调,土豆和豆子调节汤的creamy程度。煨煮时大量蔬菜又将牛尾的浓郁肉味平衡了。
我一般是铸铁锅,煲四个小时,小小的火,保持沸腾,盖子盖好减少水汽的挥发,几乎是加压焖熬而成。需要耐心等待。最后,此汤将好之际,只见牛尾漂亮,红汤浓稠,汤香酸香,所有的食材都忘我地拥抱揉合在一起,却没有失去原型原味。
可以用少许番茄酱和盐调味,以制衡酸甜咸度。最后,撒上黑胡椒末和欧芹末,喜辣者还可以用点巴西辣椒酱。一碗滚烫滚烫,幸福无比的牛尾罗宋汤就煲好了。就着现烤的法国面包,既解饥馋,也暖人心。一个人心疼自己时,可以来一碗。与家人共聚时,也来一碗。有汤如此,夫复何求。
牛尾汤是需要耐心的。不同的食材,需要的关注度不一样,关注方法也不一样。你懂得它,它就以最芬芳的馥郁来回报你。比如洋葱,番茄,芹菜,香草,没有细腻的探索,它们绝不会层层打开心扉,你于是只知道它们的形,未能了解它们的神,更加无法懂得它们想要对你说的话,和表达的感情。
有一次,我家门口的门把上,挂着一包东西,我狐疑地打开,是一块两磅多重的五花肉,里面有一张我朋友留下的纸条:求烧成五花肉,烧好后,给我们一点点就行。这块肉跟我们说,它只愿意死在你手里。
这件事,我印象深刻。
不管做什么饭菜,点心,专注力是很重要的元素。不要心不在焉,食材也是有灵的。温度,烹饪方法,制作程序,很多时候看着别人做,都是简单,到了自己手上,总有这些那些的不顺手或者不如意。在这个时候,不要心烦意乱,反而要把这个过程看得趣味化。从发愿,到准备上手做,到实践,到验证,重复简单的过程,除了一个工多艺熟之外,再有就是思考。我发现不管做什么,真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断的重复实践,可以形成很好的肌肉记忆,也能形成通达的脑回路,心手相连,情真意切。写作,种花,烹饪,自察,喝茶,品酒,无一不如此。说到底,还是寻找一种心流的舒畅感觉。心流就是"平衡",“和谐”,“欢喜”。
事情不在于大小,只在"度"。我烧饭有个很有意思的感觉,如果做新品,或者尝试"功夫菜",需要耗时比较多,牵涉的程序也相对较多的时候,如果我的心稳稳地跳,逐渐变成一种"怦怦”的感觉,一种期待和兴奋,我就知道,这道菜一定会成功。那种怦然心动,我称之为"心流前期"。比如,扣肉,千层糕,白切鸡,荷叶糯米鸡,复杂的面包,这些。有点像长跑,我听说,很多跑步者,都是为了那一刻,就是过了极点之后的浑身舒畅,不知道是不是类似于一场灵欲结合酣畅的爱爱?(这是我的猜想),有时觉得说"食色性也”的古人,真心懂生活。
话题回到汤圆,我有些朋友做汤圆,就是把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包上内馅,水煮熟,且称之为水煮糯米糍吧。有了汤圆的形,没有汤圆的韵味。面皮很厚,不Q弹,不是皮薄馅大的拉丝爽感,我说,汤圆的粉是要开水和的,语音未落,大家吐槽,“太黏了,没法弄”,给我很多她们不成功反而把炸厨房的例子,表示怕怕。我想对她们解释,开水烫面,使糯米粉糊化,经过揉制,产生延展性,这才是长袖善舞的糯米粉另一种面貌。你帮助它达到这个境界,它就帮你达到你要的效果,在你的手里,能够被延展撑开,薄薄的一层,在你的手上,虎口收拢加压的方法上,一个一个浑圆出来。那是快乐的汤圆,在碗里分外活泼,一口下去,外皮Q弹,香甜的内心流动,口齿留香,当下心里一定会马上联想到思念的人,因为心是热的,嘴里是甜的,若星河绚烂,所念即所见,此刻该是多么令人绵长相思。
包子,发面,内馅。一发还是二发,蒸的技巧。似乎就是这么些要点了。包子的面皮,技术含量相对少一些,只要把面发得比较软,但也不能太软,不然整出来软趴趴成了一个有褶子的大饼,就不好了。面也不能太硬太干,不然包包子的时候,像把腰上的肥肉硬挤进牛仔裤一样,捏不起来,或者手一松开,包子就开口了,再一蒸,整出一锅“面碗蒸肉”,四处流油,不知如何是好。
酵母,泡打粉,糖,少许油,面粉,和水,基本就是发酵面团所需要的全部材料了。酵母和面粉,大概就是一克酵母发酵100克面粉的样子,水和面粉的比例,1:2,注意不是体积,而是重量。500克面粉,250克水,再给10 克水在旁边,作为不同面粉的吸水性,浮动调节,这基本没问题。泡打粉和酵母协同作用,可以使包子蒸好之后,既喧软也更挺。油就是作为包子的提亮作用,一点点就好了。不要纠结是酵母溶于水,在和面,还是酵母混在面粉里,再加水。只要时间到,都会发起来的。温度是最关键的,和面的水,我建议用微微温暖不烫手的水。
面团发起来后,一定要好好揉搓排气,排完气,再包,不然蒸出来真的是难以想象,带馅塌陷松糕的口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做面食,不要急,总要和酵母同呼吸,共命运,你心手越松弛,面团就越充满可塑性。
我喜欢做面食,它给我很多感受时间的机会,你要等待一颗酵母被激活,长大,繁殖,要等待包子呼吸,缓过来,再长大,你等水煮沸腾,等蒸汽上来,等蒸好后的关火闷着,等热腾腾的蒸汽扑面而来,再把一颗滚烫的包子,和同样滚烫的内心,等着被你捧在手里,就如掌上明包。
高中的时候,镇上来了一对杭州夫妇,租了一个小小的铁皮屋,生起炉灶来,专门做小笼包,那一笼笼一屉屉的小笼包,曾经是我和闺蜜最喜欢的夜宵。我们骑着自行车,轮流请客,在春寒料峭的雨夜,那小笼包是最美味的记忆。我还记得我们把小笼包捧在手心,吹着热气,开心咬一口的感觉,那时,青春在身上,理想在远方,以为眼前的就是永远,也曾经觉得,只要我们不改变,一切都不会改变。后来我知道了,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是,当下的力量,会源源不断投射到未来我们的故事中去,我们终会和对的人,在未来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