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风”这个词听起来太近了,近到是周末坐着地铁就能轻松到达的IKEA卖场、是被生活方式博主们刷屏到有些厌烦的COS和HAY。从“为平凡的大多数而设计”到让人下意识地捂一下钱包的小资格调,北欧风在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眼底刮起了一股清新风暴,不知不觉中连楼底下的沙县小吃都换上了著名的
山寨
Y椅和马卡龙配色。
/ photo by iittala
北欧的确是一个神奇的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片冰火交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简约和生趣,像一道清澈的暖流,化作家里一个个单纯又实用的小物件。
但北欧风的本质是什么?那些叫人甜到腻的撞色、套路式的黄铜以及毫无诚意的“极简”到底为什么令人渐渐无感?
从这位芬兰学了5年设计的姑娘身上,我们大概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第一次看到旻佳的作品是偶然撞见的这盏灯,简单却叫人印象深刻。
有如裙摆绽开时小小的雀跃,却被定格在了这个动作最初始的瞬间,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羞涩。就算只看这舒展又单纯的线条,也可以感受到制作者的温柔。
王旻佳
moiminjia设计工作室创始人,毕业于芬兰阿尔托大学,曾赴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实习,在欧洲多个知名设计事务所实习工作,芬兰家居品牌iittala签约设计师。
旻佳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在2016年回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她在芬兰学了五年设计。
笔直的桦树和如镜湖泊、无穷尽的白昼和寂寥黑夜、绚烂到让人感到自己无比渺小的极光——在这片土地上时间被凝固了的缝隙里,好像日复一日地流淌着涓涓的暖流,而作为设计师,这种温柔美妙的“内在修行”则更容易被表达出来。
旻佳虽然年轻,却已经是芬兰国宝级家居品牌iittala的签约设计师。
△旻佳为iittala设计的亚洲系列汤碗。拥有百年历史的iittala是芬兰人的传家宝
其实提到北欧,眼前率先浮现的多半是宜家的瑞典丸子、挪威的峡湾和冰岛的极光,而芬兰绝对是一块被低估的遗落之境。
旻佳就读的阿尔托大学应用艺术与设计专业在北欧也属顶尖,但用她的话来说:
“在赫尔辛基这样的一座城市里生活,对设计师来说本身就是最大的福利了。”
学校楼下就是iittala的工厂店,最新设计的陶瓷和玻璃器是每日可触摸的日常;无论你是想喝杯咖啡还是去湖边晒太阳,只需转过街角就能无缝衔接上城市和自然;九点才落下的太阳让你不必再追赶时间,尽情地在街边的精美的建筑和小店里挥霍时光……
/ photo by 旻佳
/ photo by 旻佳
当你推开门就是最纯净的空气以及融入日常里的设计、细嗅着自然和丰富的城市细节,再锋利的棱角也会被磨平。芬兰人的设计并不单纯地强调极简或者跳跃的色彩,
而是一种洋溢着自然气息的简洁与优雅,适度抑制,又不失人情味。
/
芬兰著名设计大师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为iittala设计的甘蓝花瓶,几乎是芬兰每家每户的标配
在当地人“设计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里耳濡目染着,旻佳渐渐迷上了做陶——一种和“日用”这个字眼靠得最近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芬兰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温暖人情融进杯子和餐具里,在日复一日的摩挲和使用中徒增温度和眷恋,并且去感受它们的厚度、线条、釉面、手感……
这些由亲身体验带来的“设计灵感”是再多的书本也无法传达的。
☁️
表白杯
唇边的一抹羞涩
旻佳做了一组杯子:蓝色是赫尔辛基的漫长的极夜;粉色是芬兰夏日里最珍贵的那缕暖阳;米灰是笼罩这片土地最多的色彩,沉郁冷静而引人思索。它们是最单纯的杯
子模样,握在手中可以感到温柔的弧度,薄薄的泥浆传递出细腻的触感。不赶时髦,却踏实安稳到可以陪伴良久。低下头,温润的白瓷恰好在口沿上露出了一道,那是手工修坯留下的痕迹,带着几分天然的不规整,像嘴边一句羞涩又甜蜜的问候。
这个杯子其实很芬兰了。旻佳总说:
“其实设计师跟植物一样,会不断地吸取自己所生活的那片土壤的养分。”
她刚去芬兰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的工坊里做陶,初来乍到,不知怎设置烧窑的程序。当时天很晚了,冷清的工坊里只剩她和另一位不熟的芬兰同学,只能得上前求助。“突然他就特别热情,帮我订完之后他有事先走了,过了半小时他又回来,说: ‘你那个坯干了没有?’我说好像没干,他立刻又把那个程序换了一下。然后又就走了,过一会还给我发短信确认状况。”
/ photo by 旻佳:在芬兰时学校的手工工坊
芬兰人平时交流大多依靠“神交”,就算是导师一学期对自己说的话,旻佳也可以用一只手数得过来,但是
人和人之间默认着最大程度的尊重。
芬兰平静的湖泊和笔直的树就像芬兰人的性格,他们的温柔并不显山露水,貌似寡言却并不人情稀薄,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无私地送上暖意。
/ photo by 旻佳
旻佳在芬兰留学的最后几年成了学校里最技艺娴熟的“老人”,连芬兰人也会常常找她帮忙,羞涩的芬兰人不擅长直接地用语言表达感激,但会偷偷地在她桌上放一块巧克力。
“那种关系是让你觉得很甜蜜的。”
点击下图购买
☁️
Baby Vase
自由的赫尔辛基之春
正式诞生的第一件作品其实并不在芬兰。在赫尔辛基呆了一年半之后,她去向往了好久的日本武藏野大学陶艺系交换,却发觉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和过于压抑的表面和平并不让自己感到舒服,那几乎是她最沉默和孤独的时光。“12点你在新宿的街头,会发现挤满了喝完酒走出来的人,但每个人的表情其实不是快乐的。”她
做了一套温暖的花瓶来表示抵抗:相互依偎的爸爸、妈妈还有baby。
她用赫尔辛基春天的颜色设计了一套
baby vase
,熬过了北欧漫长难抑的黑夜和寒冬,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柔嫩色彩显得格外新鲜感人,能为每一段孤独幽暗的时间重新充上电。
赫尔辛基常有大大小小的创意市集,旻佳所在的阿尔托大学每年的圣诞市集更是芬兰人会拖家带口、驱车前来的必至目的地,他们会在这里为自己挑选独一无二的圣诞礼物。学生们为这一天精心准备,贩卖自己的设计和手作产品,尽管使用着有限的成本和资源,这些作品却往往充满了趣味和暖意。在旻佳的摊位上,销路最好的就是这些小小的baby花瓶和mummo奶壶,
害羞的芬兰人会在一边谨慎地徘徊良久,然后默默地买下所有的颜色。
/ photo by 旻佳
点击下图购买
☁️
From Fall to Blossom
慢下来,尝尝季节里的感动
/ photo by 旻佳
2016年旻佳回国,在家乡杭州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moiminjia」
。前不久工作室搬了一次地方,隐匿到了城市角落的一栋安静的写字楼里。我们去拜访的时候是个正午,她一个人在大桌子前忙活着做陶、丈夫李乐在电脑旁默默地做着设计,阳光斜斜地照在房间两边的架子上、陶器和石膏模具摆得密密麻麻,全是他们在研发新品的过程里的“试验品”、等待进窑的半成品、以及被处女座顾客们嫌弃的“次品”们……
工作室的名字「moi」是芬兰语中好朋友见面时问候语,洗练而亲切,就和他们的器物给人的印象一样。
它们不像如今当红的 “日式侘寂”,没有浓重的手工痕迹、也不是可以被混进“贵妇茶圈”的新中式,单纯的外表下面,手作那种无可替代的温度只被藏在最细腻的地方——可能是杯口那一道小小的“表白”、或是被握进手心里的时候那份令人感到安心和恰好的弧度……用旻佳的话来说,
“这些是需要你对生活保持足够的细腻时,才能去感悟和感恩的。”
可对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极简主义是因为懒得费心思——空闲时间被下拉屏幕分割成一段段轻巧的碎片,而生活是以扶梯上靠左疾走的速度在连滚带爬,哪有空停下来?
可这份停下来,对于设计日用器皿的人来说是恰恰是最重要的。
/其实有些“次品”也很可爱,比起完美无瑕,独一无二的小缺憾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杭州的生活节奏让她感到恰好,不似隔壁的魔都,繁华到令人忍不住加快步子、也不似景德镇那般隐居避世和技术至上……她依然可以享受摩登都会与大自然的平衡,保持对自己对设计的专注和独立思考。现在旻佳和在芬兰时一样,每天早晨醒来,会先慢悠悠用一杯手冲咖啡来开启一天。
/ photo by 旻佳
去年秋天的时候,旻佳做了一个叫
Fall in Love
的胸针,有些伤感的季节里,也依然可以对自然之美表达感恩。
点击下图购买
只有真正热爱并能细心感受生活的人才能制作出带有温度的“日用器皿”——
每一款产品她都会坚持自己做模种和模具。
“亲手车出来的东西,能感觉到它在手上的体量,杯子和碗有时候只差五毫米,都会觉得它的尺度不好了。我们会很花心思在这个上面。”
但这些是我们在淘宝上面惯性地“搜相似”的时候感受不到的,一只150元的原创陶瓷杯和15元的“复制版”可能看照片几乎分不出区别,
但这份“实惠”是因为跳过了设计师在每根线条上花费的细腻心思、再三打磨和思量的质感、对使用者传递的温度和关怀……
这也是日用器皿最微妙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你真正捧起那只碗、那只杯子,在日复一日地使用中才能感觉到它的魅力,这种幸福感并不奢侈,但可以陪伴一生。
为了不输给市场,旻佳也在调整自己花心思的方向,从脚下的土地上选择性地汲取更接地气的养分。这个春天到来前他们做了一次很有趣的尝试,用试管作为模型做了一款新的花器,把景德镇的瓷泥和宜兴的紫砂泥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得到了清水混凝土一般温润的质感。
日本的
日用瓷器之父森正洋
的自传她翻了好多遍,这位大师在新品销路不佳时不会埋怨市场,而是会不断地反思是不是时机、地点或方法上暂时出了问题。
点击下图购买(预售)
☁️
Dancing Lamp
欢欣鼓舞的墨西哥舞娘
我们在旻佳的工作室里再一次地看到了文章开头的那盏灯,她说这是她参加一个墨西哥主题的展览时做的。“墨西哥的舞蹈很特别,裙摆特别大,很有动感。”但要试着把这种动态表现在静止的陶瓷上却不容易,她想了很久,最后是看到泥浆从桶里不停倒出时留下的痕迹,才有了灵感。
Dancing Lamp由于个头特别大,烧制时成品率很低,做起来也费功夫。一个模具基本上一天只能做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悉心照顾着它的湿度、让它慢慢风干。不过暖黄色的光在里面舞蹈时候的样子,好像可以治愈一切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