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徐麟在省农业农村厅调研 ·  22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痛心消息传来!全部遇难 ·  2 天前  
贵州日报  ·  特朗普政府遭起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荐书 | 读了《遗忘》,才真正了解李洱为什么获得茅盾文学奖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8-25 17:37

正文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于8月16日发布公告,根据第六轮投票结果,李洱《应物兄》、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及陈彦《主角》5部作品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应物兄》是作家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展现了30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精神轨迹,被文学界视作“升级版《围城》”、2018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李洱签名本《遗忘》


写作《应物兄》的过程中,李洱的生活变化很大。首先,他和妻子从郑州搬到了北京。刚刚安定下来,他的母亲突患重病,李洱是家中长子,又极孝敬父母,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和三个弟弟,在几大城市求医问药。这期间,遵照母亲的愿望,他们夫妇要了孩子。


评论家王鸿生说,这些年李洱 " 忙工作、忙孩子、忙着替人做嫁衣、忙着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学活动 。"" 又处在文学圈的漩涡里,这个人承受了多少难产的焦虑和被嘲笑的尴尬?我们不知道。一边在日常消耗里谈笑风生,一边吐丝结茧,他是如何应对外在的压力和自我的分裂的?我们也不知道 。"


坊间有各种传言,一说李洱在憋一个 " 大家伙 ";一说他大概永远也交不了稿了!生活瞬息万变,哪有写十几年还出不来的!他到底在做什么?


对于小说写了 13 年,写坏 3 台电脑的事,李洱曾诚恳而诙谐地解释:" 小说写 13 年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这或许能说明李洱的智力中等。但同时也说明我是比较认真的作家,愿意对文字负责任,愿意对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负责任,愿意对他们所遇到的每个困难,他们心灵里的每个褶皱负责任。"

——《现代快报》采访



长篇小说《遗忘》同《应物兄》一样,是一部连接传统与当下,肉身狂欢与灵魂苦修的不二之作。


二十年前,李洱在《遗忘》的自序里写道: “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国远古神话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在这里狭路相逢,喜剧迭出。 ”二十年后,李洱初心不改,他在《应物兄》中说道: “传统一直在变化,每个变化都是一次断裂,都是一次暂时的终结。 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 任何一首长诗,都需要不断换韵,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 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 换韵之后,它还会再次转成原韵,回到它的连续性,然后再次换韵,并最终形成历史的韵律。 正是因为不停地换韵、换韵、换韵,诗歌才有了错落有致的风韵。 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种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之中。 ” 这足可看作李洱二十余年苦心孤诣、笔耕不辍、上下求索的夫子自道。


表面上,李洱以喜笑怒骂、玩世不恭的叙事手法建构的是一个充满后现代主义意味的神话; 其实质,却是作家试图在巨变的现实面前,把握住一个群体的精神肖像,进而辨识出时代面目的写作雄心——《遗忘》看似由许多细小的碎片构成,拼接起来却是一幅有清晰轮廓的当代中国人生活与灵魂的图谱。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于二十年前的《遗忘》,甚至可以视为《应物兄》的前传与滥觞。 正因为如此,《遗忘》实在不该被遗忘。



李洱长篇小说《遗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体试验和叙述尝试,是李洱三十年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作品,显示了李洱高超的叙述能力和“故事”营构能力。


在《遗忘》中,侯后毅、冯蒙等俗世人物的故事与“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事件穿插交织,李洱用戏谑的语言描写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生存困境,指涉人类深层文化积淀中的悖论与虚妄,启迪人们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