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自信,其实就是人们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它与自尊紧密相关,而“自尊”也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著名的人本主义流派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
自尊是一种觉得自己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战,值得享受快乐的感觉。
它主要由能力感(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和价值感(个体最希望达到的水平)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失衡就会造成低自尊,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应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战。
自尊,究其内部层次,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依赖型自尊,其价值感取决于他人,
能力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整体呈现的状态为寻找他人的肯定,害怕批评。换言之,就是:“别人的肯定才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没有肯定,我的努力毫无意义。”
第二种是独立型自尊,价值感是由自己的标准评估自己,
能力感是与自己比较。整体呈现的状态是寻找批评,想要进步。可以解读为“我比之前进步了吗,学到新东西了吗”。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价值感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我评价,充分的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
能力感是与他人相互依赖,又怡然自得。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人生境界。
依赖性自尊是最初的阶段,独立性自尊属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而无条件自尊有点近乎“圣人”,也是自尊的最高层级。
如果真的要对号入座,我相信我们中大部分人都属于依赖型自尊,尤其是在逆境中,这种状态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像上述的那个学员那样,我如果告诉她,你们未来肯定会在一起,难道她真的会相信吗,并不见得,但这话就像是毒品一样让她上瘾,当她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听到“你们是有未来的”,她就会觉得,有好的结局,我的付出才有意义,反之,我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
这样一分析,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可怕,看得到希望才去争取,看不到希望就舍弃。(尽管这个希望并非绝对)
除了因为功利的社会让人们的心也如此浮躁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潜意识里表现出来的低自尊。
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
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爱因斯坦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正是无条件自尊,他的价值感不依靠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我评价,充分的自信,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理论研究,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如若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能表现出无条件自尊,心若磐石般的地完善自身,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计较得失上,相信我们最终也能跨过内心的障碍,迎来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