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不知道写什么?
我的生活好平淡,没有什么好写的,怎么办?
虽然我有很多有意思的经历,每次提笔时信心满满,可写不了几个字就停住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
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写作者的困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写作素材,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写作素材才能使之变成作品。
今天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
关于素材:
所有的写作都是从素材开始的,但是,当我们惊讶于作家创造力的同时,也不免会疑惑:他们的素材、他们的灵感从哪里来?
1.素材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作者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可以成为素材,但与此同时,作者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未必能够支撑起一部完整的作品。
生活中丰富的经历,可以成为小说中的细节、小说中的情节、小说中的事件,但大多数是不能支撑起完整作品的,因为分量不够,所以小说中的素材其实可能是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融合。
那么,是哪些事件构成了素材?
1)
有没有你见到了哪些事情是你不得不写的;
2)
你是否有时候会有一些想表达的东西,恰巧会有一些事情正能贴合你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世界;
第二点,尤其重要,非虚构写作中,支持作家写作的是作家自己的世界观,即作家对世界的看法,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作家眼中可能完全不一样。
好的作家一定是哲学家,作品是他们展示世界观的方式,其实,大作家都有野心想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超然物外,那里的人们自成一体,那里有作家取之不尽的素材,就像鲁镇之于鲁迅,高密之于莫言,陕西之于陈忠实、贾平凹、路遥。
莫言写《生死疲劳》55万字,大概用了40天。很惊人,但想想也不奇怪。
首要原因当然是他几十年的积累,但同时也要琢磨他积累了什么。
“生死疲劳”四个字,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小说中六道轮回的设定正是来自佛教轮回观,不过,讲述轮回的故事,莫言绝不是第一个,《聊斋志异》里的《三生》、《席方平》都是关于转世轮回的,作家自己也承认聊斋对创作的影响。灵感有了,再把灵感和设定装进现实主义的躯体,一部关于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就诞生了。
当然,实际操作可能没那么简单。
很多写作爱好者都不知道怎么寻找素材,大概还是思想观念的来源太狭窄了。现实生活、道听途说、传统经典、传奇故事都可以拿来用。
2.素材要怎么用?
很多作者第一次落笔的动机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经历那么丰富,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但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部分写作爱好者都曾经受困于“经历陷阱”——所谓经历陷阱就是误以为经历很丰富、见多识广就必然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其实,从素材到作品还要走有很长路。
自己的经历很丰富、想法很多,便想当然地觉得这些是好故事、好作品的基础。
人生经历、想法丰富当然是好作品的基础,但是他们只是基础的一部分。
文学创作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哲学思想、现实观察、经典阅读、写作技巧,排名不分先后,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这个侧重正是作品风格的来源。
1)哲学思想,
是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解释,有看法容易有解释难,更难的是解释之后还需要有方法论去指引人物行动。
2)现实观察,
个人经历、想法就属于现实观察,看到什么、记录什么、留下什么,都由真实的感情驱动,以笔代情,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