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跟踪调查8年,复旦大学发布关于上海80后的最新调查结果:婚前同居率上升,结婚年龄明显推迟,已婚群体幸福感均值优于未婚以及离婚丧偶群体,年收入增长相对快速稳定,近半数认为照顾父母应主要由自己承担。
6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在发布上述调查结果的同时,宣布将启动90后相关调查。
复旦大学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以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跟踪主体,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
从2009年启动至今,调查已历时8年,先后进行了3次调查,入户访问近1200户上海地区“80后”家庭。
2016年上海80后个人收入分布状况。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调查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
三次调查的年收入中位数依次为5.0万元、6.5万元和7.8万元。连续三次调查中,上海80后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
其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此外,上海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随着教育水平的上升,高收入及较高收入群体的比例直线上升,其中研究生学历者的较高收入比例近65%、高收入比例近40%。
“从数据上可以清晰看到,读书有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胡湛说。
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上海80后都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
调查显示,上海80后的结婚年龄明显推迟。原因之一是婚前同居率的上升,2016年上海80后群体中近四成均有婚前同居经历。但此种同居更像是婚姻的试水,近六成的同居时间不超过半年。
婚姻满意度与结婚年限呈现U型曲线,在第一年蜜月期后,婚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在5~7年间处于低谷,然而历经七年之痒仍未解体的婚姻将再次回温。
此外,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前三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代际关系方面,仅有20%的上海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80后与父母同住。
上海80后为父母提供日常帮助的频率
上海80后养老规划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上海80后一方面秉承传统的信念,在照顾父母上表现出高度的尽责,近半数认为照顾父母应主要由自己承担。但对于自己的养老预期,上海80后又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
仅有2%的被访者认为,能通过多生孩子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绝大多数人通过购房、理财、储蓄等方式为养老提前做准备,希望在自己家或养老院度过晚年。在上海80后群体中,“养儿防老”已是过去式。
调查显示,上海80后的生活方式趋于多元。
受访者中有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四分之三的人自评“人生幸福”。
上海80后不健康行为
约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分别是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不健康饮食、喝酒和吸烟,其中睡眠不足最突出、占四成以上,同时具备四种以上不健康行为的高危群体达到14.3%。
调查发现,“婚姻保护伞”的作用在上海80后群体中较为明显,已婚群体相对未婚以及离婚丧偶群体在健康行为相应指标上表现更优,上海80后已婚群体的心理健康指标更优,不健康的饮食起居行为更少,抑郁和幸福感的均值都优于未婚以及离婚丧偶群体。
从运动行为看,约三成勤锻炼,近四成几乎不锻炼,“散步+跑步”为主要形式。
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已出现分化,高收入群体一方面或因压力大而表现出更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承受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健康资源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其体检率、运动频率、健康信息获取、健康消费支出等指标都更优,因此平衡下来高收入群体的行为身心健康指标优于低收入群体。
据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介绍,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是复旦大学目前投资最大、历时最长、学术价值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工程之一,由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主持。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我是高考考进来的,我和狱友这样说
顺丰、菜鸟决裂,到底谁在动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