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水”,突出水和湿地之间“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
内容来源: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公众号内容整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971年2月2日《湿地公约》正式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天,国际湿地组织确定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 Day)。今天,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
“湿地与水”
,突出水和湿地之间“
同生命、互相依
”的关系,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
湿地具有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
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
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
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和“淡水之源”。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水质和维持区域水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如果没有湿地,就没有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水也是湿地的生存之本,离开了水,湿地也将不复存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保护湿地必须从保护水入手,而水资源的保护,则必须从保护湿地开始。
湿地在调节径流上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 天然和人工湿地就像海绵,吸收和储存多余的降雨,为人类生产生活保障水的供应,并且减少洪潮。
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可以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
我国湿地总面积(不包括港澳台)5342.0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5.56%,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分布。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每公顷湿地每年可从水体中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储存的泥炭对应对气候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湿地土壤和泥炭是陆地上重要的有机碳库
,能够相对长期地储存碳,是多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另外,湿地保持的水分在干旱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返还于大气中,对周围地区气候的剧烈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
近期,湿地保护法草案于2021年1月20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
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拟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湿地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已经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草案的颁布也再一次将湿地保护问题推到社会舞台中央。近些年,国家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退耕还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立湿地公园
1699
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
898
处。
2021年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将在武汉举行,这是
我国首次获得这一大会承办权
,彰显了我国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决心与成效。
秉承“家国天下”的初心与使命,清华同衡高度关注并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规划设计与保护实践工作,以
生态城市所
为代表的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积累了湿地、河湖、雨林,矿山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丰富经验。以
石河南岛、南昌白鹤小镇、儋州雨林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