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在鄞州,很多地名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金家漕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它却是鄞州乃至整个宁波地名史上,凸显江河水运、对一方地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表现和遗存。
依旧热闹的城区街巷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1500多公里。宁波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众多,整个甬江流域,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这一水文特点直接体现在地名命名上。
在构成宁波市地名的“通名”中,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的就有:水、江、河、湖、海、泉、溪、潭、漕、渡等。
漕,即水道运粮,也指水运他物。《说文解字》中就对漕做了解释:“漕,水转谷也。”而转就是运的意思。漕运,旧指我国历代王朝将征调的粮食利用水道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宁波地名中,以“漕”为通名命名的就有不少,长漕、后周漕、徐家漕、大漕、杏样漕等多达数十处,而且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一些重要河道两岸,无一例外。
聚亿广场
金家漕,就在现在的钟公庙街道。据传,金家漕的“漕渚”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由村民自行出资开挖,主要为了运输粮食、灌溉土地、排涝等作用,而金家漕也因漕而得名。
这个漕的起点为原金家漕村的晒谷场,全长2000多米直通娥菜江。几十年前,金家漕附近的村民卖粮全靠金家漕渚运输。而当时可以从金家漕出发到五乡,到姜山,到钟公庙粮站。2008年,因旧城改造,漕段部分填埋,漕渚亦不复存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来的金家漕村原拆原建,变成了现在的金家漕小区,原来让村民赖以生存的漕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大体量的商贸综合体聚亿广场,而在金家漕村的农田上,也造起一幢幢小区高楼,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乎一辈子跟漕打交道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向来是古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居住在金家漕边,显然是先人一种智慧的选择。
黄财友就是土生土长的金家漕人,虽然老人今年已经88岁,但是思路清晰,回忆起关于金家漕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老人说拆迁前金家漕村由金家漕和富浪漕两个自然村组成,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村都是依靠漕而生存发展起来的,而金家漕要比富浪漕大很多。经过多年的生息繁衍,金家漕一点点不断发展壮大。
拆迁前的金家漕村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几乎没上过一天学的黄财友,15岁时便下地放牛,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而农民的生活,更是跟这个漕密不可分。在黄财友的记忆里,小时候灌溉农田的水就是用水车从漕里打上来的。再后来,临着漕渚安装上了一只水泵,那是一个村庄500亩农田的灌溉来源。
从1956年到1976年,黄财友在金家漕村当了20年的大队书记,对金家漕的一草一木,老人比谁都了解。“金家漕的漕渚是半个椭圆形,村民们围着漕渚建着一排排的房子。”
在金家漕这个漕渚上,村民们集资造了三个河埠头,分别是刘家河埠头、俞家河埠头、杨家河埠头,老人说在金家漕村,这三个姓也是村里的大姓。平日里,河埠头上都是洗洗涮涮的妇女,可到了双抢时节,这里可是人来人往。
拆迁前的金家漕村
自古金家漕村都以种植水稻为主, 每年7月底稻谷丰收时,农民们留下口粮,就要把稻谷运送出去交公粮。木头船上,用竹筐装着金黄色的谷子,两两相叠后,沿着漕段运送到姜山、五乡、新河头一带。除了运送粮食,漕运最多的就是从城里运来的“农家肥”,在那个年代,村里几百亩农田的肥料就靠这个。
让黄财友最自豪的是,在宁姜公路未造之前,从南面过来去宁波市区的人们,必经之路就是金家漕,他说当时的金家漕被称为交通要道可一点也不为过。
一路见证金家漕的质变
社工刘大芳一路走来,可谓见证了拆迁带给金家漕的“质变”。今年56岁的他出生在金家漕,是喝着这里的水长大的本地人。刘大芳的父亲和黄财友是同辈人,两人还是工作上的好伙伴。当年黄财友是大队书记,刘大芳的父亲则是大队会计。很多年后,刘大芳接了黄财友的“衣钵”,成为了后来的村支书。他说一路走来,金家漕的变化真的很大。
在刘大芳小时候,放牛还是农家人的“必修课”,13岁下地放牛,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金家漕有4头牛,金家漕的所有农田都指望着这几头牛耕作。几年后,村里开始引进拖拉机,众人见刘大芳这小伙子干活麻利,头脑也灵活,便推荐他去学开拖拉机,他也不负众望如期考出了驾驶证,刘大芳说那个时候全村就他一个人会开这新玩意。有了这部农用拖拉机,金家漕村几百亩农田的耕作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金家漕小区
在金家漕中水运的船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木头船变成了水泥船,水泥船体积大,能装运的稻谷自然也多很多。刘大芳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巨大的变化,“木头船只能装20筐稻谷,水泥船却能装50筐。”
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施行,这里的村民也渐渐从农田中脱离出来,有些人进厂工作了,有些人则在农田上搞起蔬菜大棚。生活条件改善,金家漕的作用和地位却一天天地削弱,甚至这里的水也变得越来越脏。“以前淤泥还能挖出来育秧苗,现在不种地了,淤泥都没人挖了。” 刘大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再靠水生存了。
2008年,金家漕开始动迁,作为村干部的刘大芳是第一时间把这好消息带给村民的人。在金家漕村村委班子的负责下,金家漕顺利完成了拆迁工作。曾经村民也为新小区取怎么样的名字商榷过、争执过,最后,大伙儿还是决定叫“金家漕小区”。
社区是村庄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