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洋参考
陪你发现全球精致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精明常旅客  ·  平安万里通 x 东航 ... ·  2 天前  
中国旅游报  ·  年轻人是怎样爱上国宾馆的? ·  4 天前  
蓝翼说  ·  支付宝还是微信,你刷卡时选对了吗? ·  6 天前  
爱生活的燃烧  ·  挖一挖双11机票卡,这些卖的特别好 ·  1 周前  
爱生活的燃烧  ·  挖一挖双11机票卡,这些卖的特别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洋参考

过敏,因为我是上等人 | 西洋参考

西洋参考  · 公众号  · 旅游  · 2017-06-03 08:29

正文


上帝保佑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所以赐给他们一把鼻涕一把泪。


文|蓝军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后的英国,一位名叫约翰·波斯托克的医生发现自己每到夏天就得一种怪病——眼睛奇痒、不停咳嗽、打喷嚏。


出于职业敏感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波斯托克在致伦敦医学外科协会的一篇论文中,将这一奇怪病症命名为“夏季黏膜炎”。


这个古怪的病名,如今鲜为人知,替代它的词则家喻户晓:花粉过敏。


贵族病的不列颠入侵


“夏季黏膜炎”患者非常罕见。从 1819 到 1828 年,波斯托克只找到 28 名病友。有趣的是病人无一例外出身英国上层阶级。

约翰·波斯托克饱受花粉过敏之苦。为缓解症状,他尝试过放血、催吐、冷水浴、服鸦片,无一奏效


半个世纪后,波斯托克的后辈查尔斯·布莱克利记录道:患有“夏季黏膜炎”的病人几乎都是教士和医生,就算不是上层阶级,也至少受过良好教育。看得出,这个病不忘初心,对患者依然挑剔。


唯一的“好消息”是:它终于走出了国门,令英国绅士不再孤单。

19 世纪,火车车厢内的尘烟让逃难的花粉过敏者备受折磨,在乘坐火车时不得不戴上自制面罩保命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德国、瑞士也陆续发现相似病例。由于只在夏季制作干草的时节发病,欧洲人把它称作“枯草热”。欧陆医生的诊疗经验与英国同行类似,“枯草热是贵族病”的观点由此成为欧洲医学界的共识,新大陆也不例外。


既然是贵族病,显然足够有钱才能享受到“休假式治疗”。曾被林肯派往欧洲、作为合众国总统特使的教士亨利·毕彻公开宣称:对于能加入枯草热病友协会、拥有去豪华度假区休病假的机会,“我非常感恩”,度假区的夏天是如此安逸,以至于“我不能痊愈,也不想痊愈”。


毕彻所说的枯草热病友协会,正是美国镀金时代上流社会最显赫的社交组织之一。任何枯草病患者交 1 美元就能入会(那时 1 美元的购买力可不低),会员不外乎医生、商人、法官、律师和政府高官。


最著名的度假区位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白山。这里原本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自从时任美国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的枯草热症状在此缓解后,白山的旅游业和酒店业迅速崛起。

白山枫木酒店。19 世纪 70 年代后,白山兴建了许多类似的豪华酒店。这些酒店的主顾都是美国东北地区的城市富裕阶级。艾默生、梭罗,和其他许多文人,也曾靠描写在白山躲避花粉的岁月引起广泛关注。


盛夏六月,新大陆又到了社交的季节。东北工业区的富商巨贾,逃离纽约和波士顿,来到豪华度假区休假。他们六个星期的度假支出,抵得上普通受薪阶层半年以上的工资。


可不要以为当时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低,故而富豪们花钱也不太多。仅以肉类消费为例: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黑人奴隶的肉食配额是平均每周 3 磅猪肉,两倍于法国平民;而当时美国农民在遗嘱里指定留给寡妇的肉类供应每年超过 200 磅。


毫无疑问,大量高净值人群的养生度假游,带动了沿线铁路运输业和经济发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朋友威廉·哈德得意地宣称,至少在枯草热方面,美国已比英国遥遥领先:


全世界只有美国建立了专供枯草热患者的疗养胜地;只有美国的铁路运输公司,为了满足枯草病患者度假而产生的运力需求,要向政府申请资本化;只有在美国,枯草热才创造了这么多工作机会和经济繁荣。共和党简直应该把枯草热写进施政纲领。


生病不只是因为我们查得勤


如果推广至更一般的“过敏”,至少今日已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专利。世卫组织估算,全球超过 20%的人口都有过敏反应。不过,依然存在的现象是:经济越发达、城市化越高的国家,过敏问题就越严重。


1906 年,维也纳医生 Clemens von Pirquet 创造了“过敏”(Allergy)一词。此后一百年,过敏成为了全球性的疾病体验。过敏是一种因人体免疫系统失常,而对环境中某些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的现象。花粉过敏和食物过敏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在欧洲,对普通人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始于 20 世纪初;最晚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学界和医疗机构,都对国民过敏情况进行了大范围、高频次、多维度的监测和研究。


研究越多,问题越大。过敏发病率在近年的增长速度远超医学界预期:过去十年,欧洲医院接诊的严重食物过敏儿童人数增长了 700%;英国儿童食物过敏率翻了一番;1997 到 2007 年,全美 18 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率增长了 18%……


医疗和学术界的进展,很快渗入到了立法层面。近 20 年,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食品过敏原标注体系,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治理,不仅要考虑复杂的方方面面,还是高度技术性的活计。


欧盟和日本列出了麸质谷物、鱼类、花生、牛奶等 7 至 14 种强制性标注过敏原;美国的也列出了 8 种,但由于美国的法案未对非包装食品和餐厅做出强制标注要求,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

不含麸质食品标注


在学术研究、医疗检查、行业标准、政府保姆的伺候下,发达国家公众对过敏的认知度自然也就更高。甚至在社交中形成了规范:即便参加小型午餐会,主办方也会提前询问与会者是否对特定食物过敏。与中国人以“吃了吗”来寒暄不同,“你不吃什么?”才是许多西方人喜闻乐见的社交话题。


另一个世界,情况则大不相同。直到 2012 年,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任何居民食物过敏的数据,更遑论为食品过敏原立法。

北京和广州分别在奥运会和亚运会期间特地编制了地方标准,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明示过敏原,“保证运动员吃得放心”。赛事结束后,规定便取消。


是否由于数据、研究的匮乏,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过敏情况被严重低估?而发达国家是因为查得勤所以才过敏多?


从现有的少数对比实验看:中国人的身体确实没那么敏感、娇贵。


儿童哮喘与过敏国际研究 (ISAAC)发现:患病率最低的是东欧和亚洲(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中国、韩国),最高的是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欧洲最大的临床免疫学组织对比了中国、香港、瑞士、美国 50 岁以上成年人的哮喘患病率,也发现中国大陆居民患病率最低。

表格来源:Global Atlas of Allergy 2014, EAACI, p.252


然而,就连这样身经百战的人民,也经不起祖国特色美食和医药的偷袭。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炸昆虫(蚕蛹、蝗虫、金蝉)、菊花茶、野菜、牛蛙、甲鱼、中药,都是中国特色致敏原。它们的危害可能是致命的。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发现 13 例(13/288)患者因注射中药注射液死亡。


为什么富裕的现代国家过敏更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富裕的现代国家,过敏越严重?又为什么在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富裕地区居民的过敏更严重?


学界尚无定论。其中一种被普遍接受、获得众多研究数据支持的“卫生假说”认为:


急遽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人体不能接触足够的病原体,免疫系统无事可做。而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环境中有一定数目的病原体,当病原体达不到这个水平时,免疫系统就会攻击与其接触的无害物质,导致良性微生物(如花粉)引发的免疫反应。


更卫生的食物,更清洁的家居环境,更细致的对幼儿的呵护,一方面使免疫系统不能像祖辈一样"正常"发育,一方面限制了个体的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在成年后一旦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病。


这样看来,世界上最早的过敏患者都是医生,也许并非偶然。


卫生假说还能用来解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移民发达国家后会过敏——他们的免疫系统早已适应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太好反而会让其不适。

中国大陆居民哮喘患病风险最低,移居加拿大后哮喘风险变高/Prevalence of asthma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living in Canada and in China, Th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8 Nov 18

即便中国移民哮喘患病率比大陆居民高,仍显著低于美国居民/Laura Corl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Tufts University 


与时俱进的“阶级病”


近代史上,许多在当时无法用科学理论解释的疾病,都曾被人们看做“阶级病”。


最典型的例子是肺结核。十八世纪中期,肺结核在欧洲流行。死亡率极高,病因不明。时人判断女子是否易染结核病的方式之一,便是看她对异性的吸引力有多大。越美的越容易得肺痨。这是因为肺结核使人苍白、消瘦、瞳孔泛光、脸色潮红,恰合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审美。

Marie Duplessis 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的交际花,小仲马《茶花女》中女主角的原型。23 岁即得肺痨死去。这幅肖像描绘了她面色苍白、消瘦的病容。


白脸蛋,红嘴唇,大眼睛的“肺结核妆”因此备受欧洲上流社会女性追捧。直到今天,一个幽灵,肺结核的幽灵,仍在那些涂口红、打粉底、抹腮红的美妆博主身上游荡。


除了长得好看,想得肺结核还要出身上流。与花粉过敏一样,肺结核专属那些耽于情感、不计后果、惯会风月、奢华文雅的上流人物。


在细菌学说和免疫理论兴起之前,西方生物医学界将疾病视为病患独特的生命体验,每种病症都是“个性化的病理现象”。文人受其影响,便认为“强健的身体都是一样的,老弱病残各有各的美好”。


没错,是美好。比如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就说:“关于健康的理想只在科学上有吸引力,真正有趣的是疾病,那是个性的一部分。”托马斯·曼更在《魔山》中直言:所有的疾病都只不过是变相的爱。

病床上的肖邦。肖邦一生都被肺结核折磨,法国作曲家圣桑曾不无羡慕地写道,“肖邦患结核病之时,正是健康不再时髦之际。”/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许多生理疾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医学进步,让浪漫化生理疾病越来越难。今天,只有精神病才能自带阶级感。拖延症、强迫症、躁郁症,似乎专门袭击那些寄居在键盘上的有闲阶级。


百年不变的唯有一件:生病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大象公会(ID:idxgh2013),转载已获授权








想去海外生活吗?请在微信号回复国家名 如 加拿大 查看相关文章和政策,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手机号码,邮箱),会有专业的顾问和您联系

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还想看


贾葭:2017,流动的世界欢迎勇敢的你

GetFunCEO陈峰的忠告:移不移民跟钱没关系

孩子,这就是我送你去美国的原因

致命雾霾、国民身体与大国领导人

骆轶航:美国的网约车司机需要本地户口吗

贾葭:做好准备,牺牲一两代人


西洋参考所刊文章均由海内外名家受邀撰写。我们也诚挚欢迎您的投稿。



外邦科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