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文发展中的“典范转移”丨周游《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09月19日 17:01
上海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
周游 著
2024年8月出版
58.00元
978-7-5732-1225-2
周游,1989年生,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博士”,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古文和清代诗文,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期,考察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的态度,既可勾勒出八大家在清代的接受史,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清代古文发展脉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总结整个传统散文世界学习八大家的经验,有助于完善和建构古代散文的批评话语,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此书以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这一文学典范的态度为研究对象,探索清人学习八大家散文以及利用八大家话题建构文学理论的历史状况及其成果。全书以“唐宋八大家”话题为中心梳理清代古文的发展脉络,不仅勾勒主脉,还特别关注每个时期的“异见者”,以展现一个多层次的古文发展态势,大大增加了论述的深度;又从观念史角度入手,探究韩柳苏重要文论在清代的发展,保留了阐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选取了长期被忽略却极为重要的个案进行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绪 论/1
第一节 作为话题的唐宋八大家:饱受挑战的文学典范/1
第二节 选题与基本思路/7
第三节 观念史的视角/18
第一章 清初苏文接受之变体:“苏文有得于《华严》”说/23
第一节 苏文与
《华严经》
公案/26
第二节 苏轼文与《华严经》的比较/34
第三节 何为苏轼大文章/40
第四节 对“苏文有得于《华严》”的误读/49
第二章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汉学家的古文实践/53
第一节 汉学家如何看待唐宋八大家/56
第二节 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学/69
第三节 汉学家对韩、柳碑传文的态度/85
第三章 诙诡之趣:晚近
桐城派
的韩文阐释趣味/99
第一节 发现诙诡之趣:晚近桐城派的韩文阐释路径/101
第二节 阐发“诙诡之趣”的理念背景与实际意图/111
第三节 诙诡之趣与不测之意/117
第四节 余论:被忽视的“诙诡”与“以诗为文”说的提出/124
第四章 晚近桐城派中的王安石文风/131
第一节 王安石文章评价的两个维度/131
第二节 柳王合称与晚清桐城派学王风气/137
第三节 法门:以《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为典范/145
第四节 困境:围绕《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的反思/150
第五章 另类的评点:严复的唐宋八家文解读趣味/157
第一节 严复的古文评点特色/157
第二节 严复的唐宋八家文读法及其与桐城派之差异/165
第六章 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话题的清代解读/177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陈言”话题/180
第二节 清初王学语境下的“陈言”话题/186
第三节 不变与变:清中期到晚期的“陈言”话题/193
第七章 柳宗元“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的清代阐释/201
第一节 从柳宗元角度考察“洁”/203
第二节
《史记》
与“洁”/206
第三节 “洁”的延伸:从《史记》到
《离骚》
/216
参考文献/221
附录/235
后记/279
本书以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为题,旨在探索清人是如何学习八家散文以及利用唐宋八大家这一话题构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的。
拟分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关注唐宋八大家典范在清代古文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涉及不同时期文人的古文典范选择以及他们对八家作品的阐释旨趣等内容。另一方面则关注韩柳的重要古文观念在清代所产生的诸多阐释,在众声喧哗中勾勒出清代文论的发展线索。
在有关前者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文风的变迁往往就伴随着典范的转移。晚明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士人精神世界的转变,三苏文章愈加受到重视,甚至逐渐超过了此前在古文圈极具影响的欧阳修文。而到了明末,天下多故,士人勇于任事,经世成为他们心中的首务,这反映到文学领域就是当时处士横议,流行慷慨雄恣的文风。此风气也延及清初,在那个政局不稳、人心动荡的时代,士人同样需要用议论来排遣胸中的愤懑,或是追悼前尘,或是指点当下。如此,带有纵横家、兵家味道的三苏策论仍旧迎合着许多士人的需要。
与此同时,文风也在悄然变化,明末以来士人出于多种目的学习三苏文所带来的文章弊病也已十分明显,在世人心中,苏文风气与明人习气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重叠,其中包含着率尔的表达、放纵不羁的态度,有时还带有戾气,这些都渐渐遭到清初一批知名文士的批判,很多人开始重新提倡回归欧文的雅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