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11 小时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11 小时前  
李楠或kkk  ·  elon musk ... ·  昨天  
十点人物志  ·  拍下5000栋千禧年老楼:站在世纪末,憧憬一 ... ·  2 天前  
十点人物志  ·  拍下5000栋千禧年老楼:站在世纪末,憧憬一 ... ·  2 天前  
股妖姬  ·  数据合成崛起,Grok-3核心受益个股梳理 ·  3 天前  
股妖姬  ·  数据合成崛起,Grok-3核心受益个股梳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春节申遗成功,一起听萧放教授讲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12-05 16:41

正文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央视2024年12月4日发布新闻称,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影响力正日益走向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认为, 春节之所以被申请为人类非遗,因为春节里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 春节的一个特别价值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的聚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凝聚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萧放老师,共同了解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长期深耕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在岁时节日、传统礼仪文化等领域著述颇丰,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与重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得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荣获2022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萧放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

岁首春节越千年:

不同历史时期的春节新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我们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01

夏商周的岁首新年

我们今天讲的春节是古代岁首的一个时间范围,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三千年历史,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它起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年、载都是人们对一个年度周期的称谓。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说文解字》中也称:“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周朝以农业为立国基础,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大年、新年也就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02

汉魏六朝的正旦、元正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酒是年节少不了的饮品,“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六朝元日饮酒顺序是从年龄小的开始,因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儿童的爱护与期待。

03

隋唐宋元明清的元日、元旦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所以我们看到白居易在江南与家人一道团圆度节,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诗为证:“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04

近现代的春节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引进了公历的时间体系,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提议获得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传统节日也逐渐出现复兴趋势,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和重视。春节作为中国民俗大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是居住在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也是所有华人华侨的重要传统节日。


辞旧迎新团圆年:

春节新年礼俗撷英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先、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春联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鞭炮迎年、接财神、拜年、人日登高、贺新春等。年节习俗生动丰富,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彰显了美好的价值追求。

01

辞年礼俗

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辞旧迎新是年俗的根本。所谓“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中国人一向有求新意识。在岁末时节,我们会举行种种民俗仪式,隆重地送走旧年、冬寒,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质、社会与精神准备。腊八开始的辞年,也就是谢年,核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欢聚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雇主雇员、业主顾客等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


辞年礼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慰问、聚饮、环境净化与个体的清洁。

02

“过大年”的团圆礼俗

大年团圆礼俗是年节的重头戏,是年节仪式的关键环节,是大年的高潮部分。


首先,年夜饭。回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年夜饭里的菜肴都有象征性,不管是南北地区都会强调吉祥的意义。


其次,压岁钱。压岁钱是团年礼俗的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孩子们最期盼的大年礼物。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以后。


最后,守岁礼。守岁礼是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俗。年夜饭后,各家闭门守岁,全家人拉家常,聊过去、聊未来,谈天说地直到五更天明。

03

迎年与拜年礼俗

首先,迎新年。我们经常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岁降临时,人们要燃放爆竹迎年。中国人燃放新年爆竹的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其次,拜年迎春。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朝廷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最后,尝新尝春,即吃春饼春卷、饮春酒。古代就有所谓“献羔祭韭”,迎春礼俗自然少不了饮食仪式。


春节文化的当代价值

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与礼俗文化,我们能够体会其中蕴含与传承的丰厚文化价值。


其一,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这一点从当代每年亿万人流动的春运中就可见一斑。我们需要春节这样的“驿站”。岁末年尾,我们回归故里、回归家庭,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这样的节日氛围和情感,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二,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今天,要从文化上认识中国,必须考虑两个基本的事实:当代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建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上,既是历史中国的升华,又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春节是我们感知“历史中国”的一个窗口,是我们理解“两个结合”的钥匙。它通过各种节日礼俗营造祥和气氛,让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交往中,实现家庭、社区、社会的整合与团结。


其三,春节文化还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岁首大年,立春节气,是四季循环之首。中国人将四季视为生命机体,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其中,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命力量发动生长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四,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念的重要时机,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与社会影响的扩大,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中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时节。放眼全球,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每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横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中国城都有较大规模的迎春联欢活动。春节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契机,为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时间之窗”,让我们对“四海一家”的感受更为深刻与生动。


其五,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春节蕴蓄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文明的共同理念,具有强化历史伦理、家庭伦理与自然伦理的突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我们重视与传承的,不仅仅是春节的节日形式,更是其中蕴含的“家”的价值。春节礼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使我们的年节礼俗更加丰富生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24年2月5日第13版“光明讲坛”,转载略有删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