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 《祭侄文稿》、苏轼 《寒食帖》,“天下三大行书”相信很多人都如数家珍,那么,“天下五大行书”您知道吗?
按照古人曾给中华传世行书的排行,排在“三大”之后的,是王洵的《伯远帖》和杨凝式的《韭花帖》,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下五大行书”了。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兰亭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巅峰书作,全篇从容娴和,气盛神凝,逸笔天成,其自然流溢的状态,表现出极致的悠闲逸气。
《兰亭序》书体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通篇气息飞扬,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当之无愧。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 《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为苏轼被贬黄州的胸臆抒怀之作,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清苦和心境的悲凉。书帖则笔酣墨饱,神充气足,将悲苦的精神巧妙地融合诗情、画意、书境,化三者为一。
书写中恣肆跌宕,飞扬飘洒,能看出苏轼难以自禁的激动之情,但其欣然书就,点画信手之际得其曼妙自由之境。
天下第四行书
王珣 《伯远帖》
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其晋韵之风采一脉相承。
《伯远帖》章法布局灵动,顺其自然,又通篇连缀浑然一体,或远近,或疏密,俯仰之间,顾盼自若,充满着活力与动态。
从其潇洒古淡,意气风发的格调中可以看出王珣真切而率真的性情。启功曾评《伯远帖》:“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天下第五行书
杨凝式 《韭花帖》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为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疏朗空明、清新淡雅的风格与其睡醒品味佳肴的恬适风情相得益彰。
古代名帖数不胜数,为何以这五副古帖名列榜单?
原因有三——
其一,技法超群,笔法、结构、章法有着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五大行书在黑白、疏密、长短、粗细、收放、俯仰之间极尽变化又各具风采;
其二,情感真挚、风格鲜明。
书写的心情与风格相得益彰,书风与人品息息相关;
其三,书写者品行高尚,德才兼备。
对于古人的审美品味,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王树文,1943年出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因在花丝镶嵌领域造诣颇深,被尊为“
花丝镶嵌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