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在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微短剧盛典上,发表了题为《横屏竖屏都要水平,长短平台都要精品》的演讲。他从微短剧的发展、管理、与长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强调了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性。同时,他从创作者、平台方、技术端和政策层四个维度提出了微短剧精品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微短剧的发展和管理
微短剧是短视频业态发展的必然产物,为影视行业开辟新赛道、拓展新空间。管理中探索对微短剧进行分类指导,横屏短剧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而竖屏微剧专为手机定制。
关键观点2: 长剧与微短剧的关系
长剧和微短剧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借鉴优势。长剧可借鉴微短剧的简洁明快,微短剧可汲取长剧的审美品质。
关键观点3: 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性
微短剧精品化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创新是密码,内容是王道,好内容才是通行证。
关键观点4: 微短剧精品化的实践路径
包括创作者坚守‘工匠心’,追求作品的情感沉淀和情怀表达;平台方当好‘守门人’,构建‘良币驱逐劣币’的创作生态;技术端赋能‘新表达’,借助技术革新推动微短剧的创新;政策层构筑‘防护网’,规范管理并深入实施‘微短剧+’计划。
正文
近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
在出席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微短剧盛典上,发表了题为
《横屏竖屏都要水平,长短平台都要精品》
的演讲,从四重维度阐述微短剧精品化之路。
(一)
冯胜勇首先从微短剧的发展、管理和长短剧之间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阐述。
首先,对于
微短剧蓬勃发展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繁荣
的问题,强调微短剧是短视频业态向叙事和审美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整个影视行业开辟了新赛道、拓展了新空间,对推动文艺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纾解社会情绪“堰塞湖”、赋能千行百业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微短剧吸引了各长视频平台和大的制作机构纷纷入局
。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在于传播能力,长视频平台的优势在于内容制作能力,可以预言微短剧尽管兴起于短视频平台,但最终是腾达于长视频平台。
谈及在管理中探索对微短剧进行分类指导的话题时
,认为
每集10分钟左右的横屏短剧,可能会是未来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主流
,既需要更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持续加入,也需要头部的视听平台和制作机构的创作自觉,还需要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划指导和扶持引领;而每集5分钟以内的竖屏微剧,可以说是专为手机定制,因为更突出人像和叙事,更有利于和观众产生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
在谈到长剧和微短剧会不会被彼此取代的话题时,其认为终究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长剧和微短剧各自的优势,既要取长补短,也要取短补长。“长剧可以借鉴微短剧的简洁明快,优化剧情推进的叙事节奏;微短剧则可以汲取长剧的审美品质,丰富故事的层次和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冯胜勇强调,
微短剧精品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
。
“微短剧精品化之路,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金钥匙’,必须矢志不渝走下去创新是密码,
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有竞争力;内容始终为王,好内容才是通行证
”……
在此基础上,
冯胜勇从四个维度阐述了微短剧精品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创作者要坚守“工匠心”
。时长的“短”与价值的“长”从不对立,粗糙的“快”与精品的“慢”才是永恒博弈。微短剧的精品创作,在“黄金7秒”法则之外,更应该追求“余韵7天”的情感沉淀,追求“隽永7年”的情怀表达。
二是平台方要当好“守门人”
。现在总投资额度在30万以下的平台自审微短剧,数量庞大,这部分剧集直接决定着全社会对微短剧质量和水平的认知。
如果平台方只把自己当作内容的“收费站”,我们终将被低质的作品淹没。真正的守门人,不仅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是价值的守护者、生态的建设者,应该通过规则制定、资源调配、价值引领,构建“良币驱逐劣币”的创作生态。
三是技术端要赋能“新表达”
。AIGC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微短剧创作的效率,同时也在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创作思维的局限,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这对于微短剧的创新至关重要。
可以借助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推动剧本创作、情节生成和制作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以新表达开创行业新格局。同时,对AIGC要趋利避害,严格审核把关,坚决防范各类风险。
四是政策层要构筑“防护网”
。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创作提升,是总局关于微短剧的基本思路。去年总局出台各类强引导、强监管措施,今年将制定出台《微短剧管理办法》,把微短剧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深入实施“微短剧+”计划,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