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战狼2》点燃了疲软许久的内地影市,截至今天,票房已达到18亿,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已经是时间问题。
电影口碑也很拿的出手,猫眼逆天的9.7,就连一向对国产片严苛的豆瓣都有7.5的高分。
更重要的是,《战狼2》的出现,让许多观众忍不住发出感叹:
一部主旋律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好看!
对于主旋律电影,我们通常的印象都是:无趣乏味的历史人物,走板说教的枯燥故事。比如“建”字头三部曲,以至于提到主旋律电影,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反感。
《鸣梁海战》剧照
实际上,“主旋律电影”并不是我们国家的特色产物,邻居韩国也非常钟爱这一题材。《鸣梁海战》便描绘了一场朝鲜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对民族情感的煽动,丝毫不逊于我们。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至于美国,主旋律电影就更多了,斯皮尔伯格便是美式主旋律电影大拿,《拯救大兵瑞恩》《林肯》《间谍之桥》,他的电影不但具有着浓重的美国式爱国精神,本身可看性也非常高,既叫好又叫座。
可为什么只有我们国家的主旋律,被观众骂,被排斥呢?
因为我们的主旋律,是带着枷锁在创作。
《风声》剧照
不过这也是自然地事情,因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从开始设立的那一刻,就承担着浓重的意识形态传播责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地位严重动摇,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第一次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而这个主旋律的含义,便是爱国与集体精神,目的旨在巩固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焦裕禄》剧照
说到底,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只是一个党用来宣传的途径,它不是提供给普通民众的娱乐,而是自我形象的树立,既然是树立形象,那就不能允许任何“负面”的东西出现。人物必须是伟光正,高大全的。身份必须是贫苦的,精神必须是崇高的。
《蒋筑英》剧照
有人这样打趣传统主旋律片里的主角:道德完人,任劳任怨,一心向党,遭遇变故,多半残疾,活着的时候不被重用,死后遗产只剩几件破烂,但命运如此悲惨却还是为国奉献一切直至牺牲。
这样的人物现实里不是没有,但恐怕万里挑一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离普通人生活太远,无法引起共鸣的角色,只会让人觉得“太假了”,脱离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后,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喜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而国外的主旋律电影就多样化许多,它允许你有各式各样的不足和缺憾,比利林恩可以痛恨战场,希望逃离。道斯可以在战场上不杀一人,只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疗兵。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电影主角从“角色”化为丰满的“人”,而不是被剔除一切缺点后的符号。
《血战钢锯岭》剧照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发展,好莱坞电影的涌入,一切都让人们对电影的审美和需求逐渐提高,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无法再满足观众。
主旋律电影这一曾经用来振奋人心的鸡血剂,慢慢成为被嫌弃的鸡肋。每年上映的几部主旋律片也都十分尴尬,一方面大家不爱看,另一方面为了指标和任务又不得不拍,最后成为一场无人问津的自嗨。
《十月围城》剧照
当然,我们的电影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也开始对主旋律电影进行改造和创新,爱国精神不再只出现在抗日和劳动模范故事中,它可以放下强硬姿态,融入到剧情片,灾难片,谍战片等各式各样的题材中,《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风声》等都是近年来同样深受普通观众喜爱的主旋律电影。
相比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手撕鬼子,《战狼2》这样的电影的成功则更有意义,因为它让观众知道,主旋律也是可以拍的精彩纷呈,紧张刺激的。它们吸取了好莱坞动作电影的剧本模式,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结合到一起,不再是刻板的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毕竟电影首先是大众娱乐,若是看都看不下去,谁还愿意听你想讲的道理。
《战狼2》的进步还体现在它非常难得的具有了反思意识,于谦饰演的非洲超市老板,对中国不屑一顾,办理了移民最后却又像老鼠一样投回祖国怀抱,这样的角色要放以前,说不定早就以“侮辱中国人形象”勒令删除了。
《湄公河行动》剧照
“主旋律”不该是一个令人见就绕道的贬义词,它本就是符合观众的民族情感需要的产物,每个人都会有归属感,小到家,大到国。当电影描述属于你的集体的辉煌事迹时,那份燃,那份热情,那份自豪,是其他情感无法替代的感受。
邓小平爷爷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国产电影也终于开始从政治舆论工具,逐渐走向了真正“主旋律”含义所在。
快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