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那两个我近期最喜欢的问题之前,先更新一下展览准备情况。
1. 上图一是关于展览的一期硬广播客的剪辑版对比图。剪好的版本我已经传给李如一。会在休息了四个月的
流行通信
第
56
期 中播出,嘉宾是Tabula Rasa Gallery 的 Sammi 和艺术家萧涵秋。特别要鸣谢友情剪辑的我妹安卓同学,在剪辑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强迫症病征相比李如一,已有过之而无不及。(流行通信请在 iPhone 的 Podcast 里搜索 “流行通信” 收听,下周还会有更新。
2. 上图二是昨天去画廊再感受了一遍场地拍的。图中的师傅们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本周四开始的
Almost Art Project
素人艺术
的布展,这个展览非常有意思,周四开始持续四天,这个周末可以去看,周四我也会到前台站台。这个展结束,就是我的展览布展不可能的任务之三天完成了。接下来这两天我要思考的便是在画廊墙上画画刷油漆的草稿。(关于
Almost Art Project
活动信息请点击原文查看)
3. 没有图了。衍生品还在精益求精地打样中,应该下周能面世和购买渠道。真爱是什么,爱就是持久耐心... 请等等咯。
装画框店随便拍的, 我的框子是接近原木色的。
最近一次采访和一次录音,被问了两个喜欢的问题,写在这里作为今晚写展览自序的参考。
第一个问题是海生问的,他问:
“这么多年做了许多事,好像没有一件工作一直在做?”
(差不多是这样问的了)
我当时回答,这么多年都一直在看书写字画画了,这算是一直在做的事。如此回答之后,竟然内心很满意。之后想,之所以如此喜欢这个问题,是通过回答之前那半秒的反应时间,想通了一件事。不管我做什么工作,都没有暂停过看书写字画画,这些事不像健身或者瘦身,需要恒心耐力和节制坚持,这些事就是空气,是生活中必须。生活中必须有无目的地积累和创作,才算维持了平衡,没有或者失衡了,就很难开心。
为什么是必须呢?大概现在还算是悟出了我觉得最自由和满意的生活的样子----就是可以一直创作,创作的内容和结果最好是和文化艺术相关的。这些年也尝试过别的事,或者观望过别的事,有的甚至做得相当好,达到了目标或者做得比职业的还好一点点,尝到了探索未知和不可为,向质疑自己的人证明自己可以并做得很好的快感。但经历一遍下来,最终觉得创作的内容和我视为空气的东西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异和距离,而当这个距离影响到了生活和内心的平衡,让人觉得不自由,积累和创作都变少了,那我就要改变。这样想来,可能一直努力要实现的状态,就是无限趋近自己视为空气的存在,或者将工作变成和这一切都有关,一种可持续性的积累创造和实践的生活。现在估计是要实现了。这样说来,是可以开心满满去工作了。
当然,有人会说,我这样的选择是偷懒,是选择留在舒适区(comfort zone)。如果这样想,大概算是落入了思维惯性的误区,真了解我的人也不会这么说。倘若要选择舒适区,而不是自己一路随性选当时的难做的事,那我中学读美院附中,接着读美院就好了。我出生和长大在四川美院,和我同龄的或比我大一点小一点的大多数人都选择学艺术,承蒙长辈人际圈关照,再继而走出自己的路。但我不愿意这样,总想自己去尝试一些熟悉的环境和人际都无法帮助我的领域,读了综合大学,学了历史,毕业了不回国搬去了纽约。
我总觉得对一件事一个地方一个人要了解透彻了,全套经历过了,才可以判定我是否喜欢,能否走下去。长久以来我最害怕的,就是开始做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事业的时候,不是独立的存在,而被介绍成,谁的女儿或者谁的 xxx 。所以现在回来做展览和工作,是因为我已经很确定,害怕的事没有发生,以后也不太可能发生,经历、手艺和本事都在自己手上,非常踏实。因为试过不同的事,知道任何事要做好都必须有很高的标准和极好的 work ethic, 才华是被高估的,坚持高标准才是基本。这样看来,未来工作起来要是有实习生,我也替他们瑟瑟发抖了,但大家应该明白,高标准严要求,是有益于进步的,这里包括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 Sammi 在录即将更新的流行通信时候问我的。
她录音时候问我,为什么我画的画都色彩明快,心情轻盈?不高兴的时候也这样?
(大概是这么一个问题)
想了想,还真是这样。确实画表现阴郁或者复杂的情绪的作品相对很少,即使正在经历那样的情绪,画出来的也是较为轻快的。大概和表达情绪的偏好有关,很不开心的时候,我也会找相对来说比较克制的方法来面对那种情绪,所以无论是宿醉还是极端的宣泄,我都做不到,而我觉得把情绪画出来,已经是比情绪本身更夸大的一次表达了。所以就不画。以前觉得这是缺陷,后来习惯了觉得算是自己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