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诗翰
2023微博年度新知博主 长文原创作者 互联网科技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互联网弄潮儿,京算师本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卢诗翰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仇恨叙述”//@来去之间:我以前也这么觉得-20241216224833

卢诗翰  · 微博  ·  · 2024-12-16 22: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4-12-16 22:48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仇恨叙述” [偷笑] // @来去之间 :我以前也这么觉得,但是被网暴一天骂几万条时候除外→_→// @深夜一只猫 :所有人都能说话,无论如何都是正面的,所有人都划分阵营,以截取最短逻辑链,提高对立和仇恨来不断自我强化,是负面的。未来是什么,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自我选择// @磊子至则 :突然所有人都能说话了,这是最神奇的,从秦始皇焚坑以来最伟大的进步。
有人说,某APP扭转了最近四十多年公众认知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

客观看,有几个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1、受众和创作者结构转变,随着能上网的人越来越多,采样总量也不断扩大,过去不纳入互联网采样范围的人,如今不仅成了受众,也成了内容创作者,人群的学历、知识结构向下看齐,这是正常的。

2、热点筛选机制转变,在过去热点经过权威媒体的筛选,被门户网站放大,再经过社交媒体传播,存在一定的精英化信息放大机制,现在是扁平化的热点信息生成机制,一个传播属性的强观点能无厘头变成爆款,而传播属性强的东西,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尤其是截取最短逻辑链,主张种群撕裂,“敌我划分”的观点能变成热度最高作品,由于收益与热度成正比,很多人为了追求收益,就会降低受众理解难度,加大仇恨叙述,提高观点传播力。

3、算法催生了观点和群体的自我强化,新互联网平台,依靠算法对受众进行定点投喂,导致每个人的获得的咨询,都是自我强化的,一旦一个人,被一个观点俘获5分钟,下一次系统就投喂类似观点的5小时给你,并将其他观点屏蔽了,构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在多种观点之中进行选择的可能越来越少,自我强化,自我封闭的可能越来越大。

4、对持有差异化观点群体的淘汰机制,不展开了。

总之,公众认知水平下降,不是一个APP能带来的,不过确实是不可逆的,就这样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